夷陵区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夷陵区茶树良种化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议
张春蓓 发布    浏览1580次   2019-11-04发布

张春蓓,黄延政,严团章,屈家新,张春燕,肖秀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宜昌 443000) 

      〔摘 要〕本文深入走访调查了解夷陵区茶树良种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夷陵区茶树无性系良种率低、布局不够科学合理、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等已成为夷陵区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为更大程度地发挥茶树良种对茶产业发展的作用,本文根据夷陵区茶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夷陵;茶树;良种化;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S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768(2013)02-0080-04 


      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长江西陵峡畔,是三峡茶区的核心产地,也是全国茶叶优势产业区域和湖北省茶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被国家农业部纳入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茶树现已成为我区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作物和饮料作物,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茶树良种满足茶农对茶叶生产和人们对茶叶消费的需求是现代茶树育种的目标,也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夷陵区茶树良种化现状调查 


      2012 年底,夷陵区茶园总面积为 1.40 万 hm2,采摘面积 1.13 万 hm2,主栽品种为宜昌大叶种,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为 2720 hm2,无性系良种率为19.37%,其中宜红早 1733.3 hm2、福鼎大白茶 733.3 hm2、金观音 66.7 hm2、巴渝特早 66.7 hm2、黄棪 33.3 hm2、平湖早 40 hm2、鄂茶九号 13.3 hm2以及其它 33.3 hm2。该区主要栽植的茶树品种性状如下: 
      (1)宜昌大叶种。国家级茶树品种。原产湖北省宜昌县(今夷陵区)太平溪镇黄家冲、邓村等地。该品种为有性系、小乔木、大叶类、中生种。适制红茶、绿茶。制宜红工夫、峡州碧峰,品质优良。抗寒性较强。结实性强。该品种制成的邓村绿茶具有形秀丽、汤绿亮、绿豆味、板栗香的品质特征。适宜长江南北茶区种植。 
      (2)宜红早(鄂茶四号)。国家级茶树品种。由原宜昌县茶树良种站于 1973 年采用单株选育法从宜昌县太平溪宜昌群体种中选育的无性系红绿茶兼制品种。属无性系、小乔木、中叶类、特早生种。主要分布在三峡茶区,是渝东鄂西主栽品种。适制红、绿茶,品质优。制红茶具有金黄毫多、汤色红艳、滋味浓厚的显著特点。制峡州碧峰具有色绿、香高、味爽、回甘的品质特征。宜红早良种制成的“峡州碧峰”名茶,被中国农业博览会确定为国家级名茶,系湖北省十大名茶之一。抗寒性较强,适应性广,适宜在江南、三峡红绿茶区种植,尤适宜引种制作早生毫类名优茶。 
      (3)福鼎大白茶。国家级茶树品种。原产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已有 100 多年栽培史。该品种无性系、小乔木、中叶类、早生种。适制红茶、绿茶、白茶,品质优。制工夫红茶,条索紧结细秀、色泽乌润显毫、香高味醇、汤色红艳,是制白琳工夫之优质原料;制烘青绿茶,条索紧细、色翠绿、白毫多、香高爽似栗香、味鲜醇,是窨制花茶的优质原料。抗旱性较强,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宜长江南北茶区种植。该品种在夷陵区表现为:产量高、适制性强、适应性广,所制邓村绿茶具有形秀丽、汤绿亮、绿豆味、板栗香的品质特征。 

      (4)茗科 1 号(金观音)。国家级茶树品种。福建省茶科所于 1978~1999 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棪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遗传性状偏向母本铁观音。该品种无性系、小乔木、中叶类、早生种。扦插和种植成活率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制优率高,制成乌龙茶香气馥郁鲜爽,滋味醇厚回甘,显韵味,适宜在乌龙茶区推广种植。夷陵区于2011 年和 2012 年引进种植 33.3 hm2,目前还未正式投产,所制乌龙茶特色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巴渝特早(福选九号)。重庆市级茶树品种。重庆茶叶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地方性良种,该品种是从福建引进的福鼎大白茶群体种中经单株选择——无性繁殖方法选育而成,属无性系、特早生种,具有春季萌芽特早、春茶产量高、全年生育期长、适制性强、综合性状优良,尤其适合开发名优早茶,制作的名优茶品质优异、产品附加值高。夷陵区于2010 年 11 月引进种植,其所制地方名茶特色有待进一步研究。 
      (6)黄棪(黄金桂、黄旦)。国家级茶树品种。原产福建省安溪县虎邱镇罗岩美庄。该品种为无性系、小乔木、中叶类、早生种。适制乌龙茶、红茶、绿茶。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结,色泽褐黄绿润,香气馥郁芬芳,俗称“透天香”,滋味醇厚甘爽,品质优异;制红茶、绿茶,条索紧细,香浓郁,味醇厚,是制特种绿茶与工夫红茶的优质原料。抗旱性与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较高。适宜江南茶区种植。夷陵区于 2010 年引进种植,叶色较福建原产地表现为暗绿,主要用于制作“高山明珠”乌龙茶,由于引进种植时间不长,所制乌龙茶特色有待进一步研究。 
      (7)平湖早。夷陵区地方选育茶树品种。原产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长岭村,该品种属于无性系、小乔木、中叶类、早生种,产量较高,持嫩性强,适制绿茶、红茶,品质好,采摘工效高,作早、中、晚品种搭配,可有效缓解劳力矛盾;抗寒、抗旱、抗病虫较强,适宜宜昌三峡茶区半高山及以下区域种植。该品种已在夷陵区雾渡河、下堡坪、乐天溪、邓村、太平溪以及襄阳南漳、宜都枝城等地示范种植 53.3 余 hm2,所制绿茶具有色泽绿润、清香、滋味鲜醇的显著特征。 

      (8)鄂茶九号(宜邓 1 号)。湖北省级茶树品种。由宜昌市夷陵区茶叶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该品种属无性系、小乔木、大叶类、大芽类早生种。春季营养芽萌发期较早,育芽能力强,芽叶肥壮,产量高,红绿茶兼制,抗病虫性较强,抗寒性强。特别适宜于在宜昌三峡茶区海拔 1000m 左右的山区推广种植。该品种适制特种茶,所制“曲毫”牌扁形茶具有“显毫、色绿、香高、味长”的显著特征。


2 夷陵区茶树良种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无性系茶树良种覆盖率低 

      由于夷陵区无性系良种选育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再加上没有制定相关的良种繁育补贴政策,政府重视度不高,导致该区无性系良种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目前,夷陵区无性系茶树良种率仅为 19.37%,远低于全国无性系茶树良种率 48%,更是大大低于福建 95%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率。无性系良种覆盖率低成为制约该区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2.2 茶树良种区域布局不够合理 

      一是老茶区部分区域进行改植换种发展新茶园时,造成新老茶园品种混杂种植的现象。

      二是新发展茶园主推品种不明确,造成多品种相间种植的格局。

      三是茶农盲目种植,茶农根据个人经济利益盲目地发展种植新品种,有的早芽型良种种植高海拔、晚芽型良种种植低海拔,造成品种种植不合理。较多的品种混植难以统一管理和加工,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率,且造成采摘时混采,制茶混制,严重影响茶叶品质,良种特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2.3 茶树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健全 

      夷陵区茶树良种繁育及推广一直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引导推动,由于资金、物力、人力投入大,风险高,收益慢,长期以来市场经济主体(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即使政府“以奖代补”形式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大多也只成为了“政绩工程”,并未实质性地推动无性系良种的繁育推广。 


2.4 外地引进良种很少经过适应性试验示范 

      夷陵区已引进推广的茶树良种有福鼎大白茶、巴渝特早、金观音、黄棪等,这些虽有利于提升本区的无性系茶树良种水平,但大部分茶树良种未进行过适应性试验示范,盲目引进推广,有的品种难以适应夷陵区特定的气候、地域环境,经济栽培价值不高,造成经济、人力等资源的极大浪费。 


2.5 良种优良性状退化严重 

      由于长期以来品种混杂种植、不当的栽培管理及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等因素造成近年来夷陵区茶树良种的优良性状退化严重。一个优良的茶树品种是经过长期培育选择创造出来的,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下,并配以优良的栽培技术,良种的优良特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良种还需要不停地进行提纯复壮才能使其优良性状更加突出。夷陵区近年来极少重视良种的提纯复壮工作,加上资金投入不足,轻视茶园的栽培管理,造成良种退化。 


2.6 名优特产品工艺滞后 

      夷陵区有许多优良品种,国家级茶树品种有宜昌大叶种和宜红早,省级茶树品种有鄂茶九号,品种资源较为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在加工工艺方面研究较少,制作工艺长期以来没有大的突破,导致制优率低,良种效应不够突出。 


3 立足资源优势,科学推动茶树良种化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种植后至少 3 年才会有收益,生产者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发展良种的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对发展良种茶园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助,通过低息或无息贷款等减轻生产者的负担,调动其发展良种的积极性。一是政府加强对茶树良种繁育推广的领导,大力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的栽培技术;二是技术部门组建技术专班,指导良种栽培技术,提高扦插成活率和出圃率,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3.2 坚持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 

      1997 年农业部正式要求各地淘汰种子直播和移栽实生苗的老办法,做到发展新茶园和老茶园换种改植采用无性系良种,明确提出经过 30 年的努力实现茶树无性系良种化[1]。夷陵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末,茶园面积达到 1.47 万 hm2,茶树无性系良种比例达到 40%。全区茶树良种化工作任重而道远,因而该区在今后新发展茶园和中低产茶园改造时应坚持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并推行标准化建园。 


3.3 引进推广良种要遵循相关原则 

      一是坚持试验示范的原则,引种先试验、推广先示范,针对夷陵区茶叶种类特色,可边选育边引进适宜本区域种植的茶树良种进行试验示范,对中茶 102、碧香早、中茶 108、浙农 117、浙农 139 等进行试验示范,对已引进栽植的巴渝特早、金观音等要加强性状观察分析,要大力推广国家级无性系良种宜红早,加大本地区早芽型品种“平湖早”的选育力度。


      二是坚持品种搭配的原则,首先要注重早、中、晚茶树品种的搭配,注意茶品种错峰的合理搭配;其次注意适应产品多元化发展的品种搭配;

      三是坚持良种良法的原则。良种的优良性状和特性只有在良好的土、肥、水等栽培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良种的优良品质风格,也只有在相对应的制茶条件下,才能显示出来。因此,有了良种,还必须要有良法,即良好的栽培方法和制茶方法。如果片面强调良种,而忽视良法,那就难以发挥良种应有的增产提质效果。 


3.4 加大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茶树无性系良种是发展名优茶的必要条件,是推行机械化和促进茶叶产业升级、实现优质高效的根本保证。要鼓励市场主体建立“资源圃—母本园—采穗圃—育苗”整个繁育工作所需的与基地相配套的条件与设施,根据市场需求,繁育推广适宜的茶树优良品种,加速本区无性系良种化建设的进程。


3.5 加强茶树良种适制性研究 

      加强夷陵区主要名优绿茶特别是萧氏茗茶、邓村绿茶等适制良种的研究和筛选,避免或减少生产单位选择良种的盲目性,引导各产茶乡镇无性系良种的有序发展、合理布局,逐步形成区域性品种优势,以品种特色来形成和稳定品牌特色,推动名优绿茶机械化生产和无性系良种的有机结合,便于统一管理、采摘和加工,从而提高名优绿茶的机械化加工水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3.6 加强茶树良种提纯复壮 

      由于夷陵区茶树良种退化较为严重,直接制约了茶树的优良性状发挥,所以提纯复壮迫在眉睫。品种的提纯复壮,是对现有优良品种在推广种植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方法,不断提高它的优良种性和种子纯度,使其经济性状及生物学性状比生产中同一品种优良,从而获得优质高产。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年年选优、代代提纯;选择优良单株,分系比较,不断复壮良种;改善茶园栽培管理条件;改变生活环境;杂交复壮;隔离繁殖、防止串花等[2]。 


〔参考文献〕 
[1] 山人.20 世纪中国的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J].中国茶叶,2000,(4):3~5. 
[2] 省 农 科 所 情 报 资 料 室 . 良 种 提 纯 复 壮 [J]. 云 南 农 业 科技,1975,(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