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2023冷链行业产学研分析报告
李继伟 发布    浏览379次   2024-01-21发布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





目前“专业人才缺失”“人才供需失衡”是企业面临的难题。自“产学研联合工程”提出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深入到各高校、各行业中,但是因认识不清晰、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合作缺乏约束性机制、政府等支持或监管部门在产教融合中作用空间不足等问题,使得产教融合在人才梯队培养建设中一直得不到最大化的推动作用。


2023 年 6 月 23 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的通知提出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旨在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全国产学研创新发展。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现状


(一)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2023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需求逐步企稳回升的震荡发展局面,全年我国冷链需求总量预计达到3.5亿吨,同比增长6.1%;冷链物流总收入预计达到5170亿元,同比增长5.2%;冷藏车保有量预计达到43.1万辆,同比增长12.8%;冷库总量预计达到2.28亿立方,同比增长8.3%。从2023年冷链行业整体看,已从增量进入存量时代。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要在完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布局、构建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和创新产地冷链物流组织形式方面重点发力。2023年的产地冷链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国家发改委到农业农村部,到地方政府到企业给到了政策的扶持,今年产地是非常重要的发力点。

从市场主体方面看,之前的冷链市场以民营企业为主到现在国家队企业开始入场,经初步分析,已经有32家央企直接或者是间接涉足冷链的业务,包含冷链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和运营等。不难看出传统价格竞争和简单规模扩张很难有竞争优势,企业需要价值再造获得优势。


在人力资源方面,冷链物流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和技能水平不足的挑战。目前,该领域从业人员中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比例较低,且多数是从其他领域转行而来。这导致了他们在冷链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来弥补这一不足变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冷链物流工作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也有一定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产教融合和实践教学的崛起为行业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案。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学校可以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行业需求相匹配,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实践教学则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和企业实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理论知识的应用,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缓解人才短缺的问题,还能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全国每年有20万左右物流专业院校毕业生,但是每年新增的物流岗位却有130万之多,尤其是冷链物流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这方面岗位的需求。这种现状不断迫使要大力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同时健全专业技能培养培训模式。截止目前全国共有712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工程类专业,其中525所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139所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39所开设了供应链管理专业,9所开设了采购管理专业。此外,教育部2020-2021年公布了《高职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学科门类对应表》表1所示,高职本科物流类3个专业物流工程技术、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专业位列其中,其中中等高等职业专科开设了冷链体系的专业,截止目前只有20余所专科院校开展了专业课程。

2DP8H5tkRfFrE3nK.png

表1 本科专业目录(2020)

资料来源:教育部资源平台(数据为最新数据)

3ZCMwif5Z8wbC4Qe.png

表2 开展冷链专项课程的院校名单

资料来源:院校官网、大学生必备网整理

zE32QrshGXE5ApAb.png

表3 冷链课程教育体系情况

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数据为最新数据)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冷链相关专业,所以本科院校没有冷链物流专业。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冷链物流尚未形成一个专业,与其相关知识被包含在了物流管理工程类专业之中,物流管理工程类下设了四个专业,分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采购管理专业和供应链管理专业。但是,冷链物流服务与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等2个专业已经列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高职和中职院校有设置冷链物流服务与管理或者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的专业。


现阶段,职业院校成为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主体。今后,在冷链产品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冷链物流技术、冷链物流企业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还需要普通本科院校对接行业需求,加大“国际化、实战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等院校深入,以应用为导向发展冷链物流继续教育。完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多层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供应链运作经验的。


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企业作为需求端,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制定标准,将产业技能前置到大学中培养的目的是降低人才撮合的交易成本,为企业提供符合时代发展、行业发展、技术发展的优秀骨干。


冷链物流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教材内容滞后,冷链对口专业孵化难


大学出版一本教材需要五年的时间,而现在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十二五”时期规划修订的。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存在脱节,滞后严重的情况。全国开设物流管理工程类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但专门开设冷链物流专业课程的学校却相对较少。冷链物流的专业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物流知识,同时对温度控制、食品安全等领域也要有相关了解。冷链物流细分的专业性和市场的高度贴合增加了课程孵化的难度。据了解目前一部分高校和大专院校已经开设了冷链物流的课程,但是大部分的高校和相关的培训机构尚未开设专门的冷链物流课程,使得定向的冷链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行业薪资水平与毕业生预期差距大,就业与留存率低


目前多数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对行业和岗位的真实认知,对薪资和职业发展的期望较高。但是当他们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可能会发现实际薪资和职业发展机会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期待与薪资的现实落差影响毕业生对行业和岗位的信心,和希望,转而选择其他行业就业。其次,即使留在行业内,他们也可能因为薪资不满足预期而缺乏工作动力,影响工作效率和职业发展。期望落差还可能加剧行业内的人才流失和招聘难度,进一步制约行业的发展。


(三)企业培养专业人才成本过高


由于合格人才的供给不足以及毕业生实际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培训和培养新员工。这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所以基于成本费用的考虑,相对花费大量成本投入人才培养以及不确定人员留存率的情况下,企业可能更倾向于从其他行业挖掘有管理经验的人才。另外冷链物流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技术型人才的短缺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比较普遍的问题。现在企业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社招,从其他行业挖掘一些管理经验的人才到企业,从学校校招专业型人才数量不足。


(四)企业诉求和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合作推进性和可复制性低


在推动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面临学校和企业推动产教融合的目标和诉求有偏离,教育质量与实际需求有差异,企业期望很多,学校也希望达到企业的需求,但是最后积极性和满意度都会受到一些影响,导致一些合作一二期以后就无法持续推动;最后一点就是成功模式的可复制性相对比较差,成功的案例是基于企业和学校的特性特点,当不具备这些特点时,那么模式往往不具备复制成功的可能性。要想克服这一过程中的挑战和困境,就离不开政府和协会的接入和支持,只有通过政府和协会有效地连接企业、高校和教育机构等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共赢发展。


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案例分析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集教育、科研和产业于一体的创新模式,具有整合资源、促进知识转化和应用的优势,为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可以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出更多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冷链物流人才。


(一)营造浓厚的人才培养氛围


发展冷链物流必须坚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先行的理念,而作为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两大阵营的学校和企业理应成为此项工作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以下经典案例进行展开分析,如下:









案例一:“冷链物流校园行”助力产学研人才培养之路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携手开利运输冷冻(中国)积极投身到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通过一系列校园行活动,营造浓厚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氛围。


中物联冷链委携手开利运输冷冻(中国)举办的“冷链物流校园行”活动积极促进了冷链物流领域的人才培养。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与近60所院校合作,邀请了300多位企业嘉宾,为近15000名学生提供了冷链物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指导。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产教融合,也为冷链物流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旨在通过与高校、行业协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行业前沿知识和职业规划指导。


方案成果:

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冷链物流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也为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了一个人才培养和交流的桥梁。学校与企业紧密的合作的初探,为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二)开展配套企业需求课程


冷链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理念的保障,因时制宜地开展冷链物流理论与教育理念的研究,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必然支柱。以下经典案例进行展开分析,如下:









案例二: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与电商学院产教融合案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了贴合企业的人才招募和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变革。学校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大规模变革,压缩了部分传统课程内容,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同时增加了与IT、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结合的课程内容,确保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


另外学校通过组织新生参观企业、邀请企业高管参与专业介绍等方式增强他们对行业的认知。同时,常态化运行物流沙龙、开办冷链物流特训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


学校积极推动教师到企业挂职,促进双方人员交流。此外,学校还积极寻求与企业的横向项目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形成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提升专业对口率:调整实训周时间,确保学生在关键时期能够为企业提供支持。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行业竞赛和实践活动,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方案成果:

志愿报考率从35%提升至85%左右;专业对口率逐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保障;与企业合作更加紧密。










(三)构建冷链“校+企+协”三方联动发展模式


通过冷链物流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采取校企联合办学方式使企业参与冷链物流专业教学过程、选派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实施工学结合等方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以下经典案例进行展开分析,如下:









案例三: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政、校、行、企”多方协同机制,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平台,重点发展智慧冷链、促进共同体成员的对接交流及培养高质量冷链产业链人才。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探索出‘一主线双主体五融通’的‘125’人才培养模式,已获批为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期待全国智慧冷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政校企行协同合作的战略联盟,更好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与供应链专业人才。


方案成果:

预计经过三年建设,目标建设50个智慧冷链产教融合示范点,开展1000个冷链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构建基于智慧冷链岗位任务的教学资源平台和实践平台,协同创新一批智慧冷链技术产品和标准体系,通过十项重点任务为我国冷链行业“智能化、标准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提供智力、人力支持,成为推动我国冷链行业数字化升级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案例四:江苏省物流产业促进会推动产教融合案例


江苏省物流产业促进会在产教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通过与学校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新教材,将省内优质冷链企业的案例纳入教学内容,提前让学生接触并了解行业优秀企业,为未来就业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促进会还在春秋招聘季节与会员单位和学校进行推介合作,采用定向推荐的方式,减少企业人才筛选成本,提高招聘效率。此外,促进会还积极参与学校内物流专项大赛的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经验和行业动态信息。为了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促进会计划开展冷链校园行等活动,提前对学生进行行业宣讲。同时,促进会也在积极推进与学校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基地,以提供实践机会并促进行业发展。


培养对策:“校+企+协”三方将在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展开深入合作,重点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研学赋能等方面,通过“产研结合”联动聚合力,协同育人促发展。











(四)全局发展,共建冷链物流企业大学


很多大型企业也一直在摸索继续教育的通道,通过培训中心、培训课程等形式,以市场最新的技术、设备、理念、管理搭建应用场景,提升员工及准员工在实践应用中的各项实力,以下经典案例进行展开分析,如下:









案例五:深圳窑鸡王企业人才管理学院案例分析


深圳窑鸡王企业内部设立人才管理学院,对于从学校毕业走进企业的管培生有两年的观察期,有两年的培养计划和职业发展的规划。首先通过性格测试,发掘管培生的性格闪光点、情绪控制能力、抗压能力等多维度的性格特征,从而规划其适合发展的方向;另外将通过企业培训让管培生了解企业从宏观战略方向到具体的业务内容,深入的了解企业、部门和岗位的多维度信息;并且在两年的观察期中,会设置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让其了解两年里面分别要做什么,走什么历程,要通过什么样的岗位测试,最后走向管理岗位。


在管理学院的机制下,如果把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走向社会成为职场人是可以实现量化的,有具体的指标衡量加过和目标的培养计划以及达成结果。


方案成果:

成立企业内部的人才管理学院,建立了管培生的培养机制,清晰的把培养的方向、目标和职业规划和发展途径进行可量化,全方位快速的将管培生的素质和能力向专业职场人转变。










冷链物流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展望


产教融合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是提升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度融合产业和教育资源,产教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工作的实践机会,使其更好地掌握冷链物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产教融合也有助于推动冷链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从院校方角度分析,建议如下:

1、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教育中来,提供实践岗位和导师指导。

2、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政府、企业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

3、加强行业宣传与推广: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宣传与推广,提高社会对该行业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同时,可以举办各类交流活动,促进行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开展定制化课程、实施学徒制等,以满足冷链物流行业的特殊人才需求。同时,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提升我国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水平。


(二)从企业方角度分析,建议如下:

1、积极参与: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来。

2、提供实践机会:企业应提供实践岗位和导师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共同研发:企业可以与学校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

4、反馈市场信息:企业应及时向学校反馈市场信息和人才需求变化,帮助学校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三)从政府方角度分析,建议如下:

1、政策引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学校开展产教融合合作。例如,给予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支持。

2、资金投入:加大对产教融合的资金投入,支持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3、建立标准:制定产教融合的标准和规范,明确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权益,确保合作的有效开展。

4、搭建平台:建立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和企业提供信息发布、交流合作等功能,促进双方对接和合作。


(四)从行业协会角度分析,建议如下:

1、建立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应积极推动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为产教融合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校+企+政+协”联动:行业协会可以搭建平台,共推产学研创新合作,推动多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3、双向促进需求落实:协会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助力产教融合的有效落地。融合多方的人才能力建设需求,为行业及企业探索、输出相适配的能力培训课程,及时填充校企结合的人才能力建设空白区域。同时,积极组织企业校园行活动及院校需求对口的老师到企业内部研学,开拓教育层面的认知领域,弥补教材断层,为院校师资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与途径。

4、行业研究与信息发布:通过定期发布行业报告和研究成果,行业协会可以为学校和企业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帮助双方更好地调整教学和培训内容。


研究报告内容扩充情况说明

依托近期举办的【冷链物流产学研会议】,深入探讨了产教融合的现状与痛点,20余名院校老师及企业专家在座谈会上的研讨尚未全面覆盖该领域的各个方面,文章中参考了学校和企业的产教融合案例,基于此,教培中心结合会议内容及行业实际情况,对产教融合的研究报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