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湖北宜昌奶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温传柱 发布    浏览493次   2022-10-17发布


 

奶牛产业健康发展对优化膳食营养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延伸到奶牛产业上,也体现人们对优质奶的更高需求和供应链的供需矛盾。近年来,随着市政府大力扶持奶牛养殖业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娃哈哈、蒙牛等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全市奶业持续转型调整,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度,奶牛产业正逐渐成为农牧循环关键环节和畜牧产业支柱产业。

一、奶牛产业发展状况

   (一)奶牛养殖现状

奶牛养殖是奶牛产业链的第一环节,是奶业生产的基础,能否提供优质奶源直接关系着后续乳制品的加工生产,不仅决定着乳制品的品质安全,也是整个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奶牛养殖模式不断转型升级﹐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全市奶牛存栏数为670头,比2020年减少91头,由于部分乳品加工企业收奶门槛提高,部分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全市奶牛养殖由传统小散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速转变。截至2021年底,全市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5个,占全市奶牛存栏总数的90%以上,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但相比于其他产业环节,奶牛养殖环节投入成本高(饲养一头奶牛成本为5-8万元),经营风险大,缺少话语权,是整个产业链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二)乳制品加工情况

乳制品生产情况乳制品加工是奶牛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作为奶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端连着奶牛养殖,下端连着消费市场,是奶业发展的中轴和龙头。与奶牛养殖环节相比,加工环节的投入产出比率更高,经济效益较好,在奶牛产业链中有较强的主动权。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乳制品加工业已逐渐由规模增长向品质升级转变,面对国外乳制品的大量进口和国内市场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我市乳制品加工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低温奶领域有喜旺、俏牛儿等龙头企业;乳饮料领域有均瑶、澳利龙、娃哈哈等龙头企业。2021年全市共有加工企业9家,原料乳年产量为0.47万吨,乳制品产量22.2万吨,产值达7.8亿元,产品主要为冰淇淋、乳酸饮料、巴氏灭菌奶、常温奶、酸奶等。

(三)乳制品消费现状

乳制品消费是奶牛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良好、稳定的乳品消费市场,不仅有利于奶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直接影响着乳品企业、奶牛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人均乳品消费每年为33公斤/人,只有国际乳制品平均消费水平的1/3,亚洲乳制品平均消费水平的1/2。省内人均乳品消费每年为27公斤/人,宜昌市均乳品消费每年为30公斤/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乳制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三孩政策的放开等,乳制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四)产业区域分布情况

我市奶牛产业分布区域化明显,全市奶牛养殖全部集中在夷陵区。当阳、夷陵区为我市奶制品加工集中地,其中当阳拥有加工龙企业4家,年加工能力9.2万吨,夷陵区拥有加工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13.0万吨。

二、我市奶牛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我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和武汉城市群之间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两翼驱动”的主要引擎,境内机场、铁路、水运和高速公路一应俱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铁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和通南达北、承东启西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格局。由于液态乳对保鲜技术和冷链物流发展有较高的要求,无论从成本还是保鲜度来看,我市可以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武汉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重要乳制品供应基地,“宜荆荆恩”乳制品主要供应基地。

(二)丰富的资源

我市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过渡地带省内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共有天然草地总面积112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919万亩,拥有白三叶、黑麦草、苇状羊茅、鸭茅等优质牧草品种,年产鲜草190万吨,丰富的草地资源奶牛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同时我市大力推行“粮改饲”,推广种植青贮玉米、饲料油菜,积极利用青贮、氨化技术处理农作物秸秆,这也为我市奶牛养殖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广阔的市场

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5022.69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66.62亿元,畜牧业总产值为238亿元。经济不断地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市奶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目前我市对原料奶的加工需求量已经超过20万吨,但是2021年全市牛奶产量为0.47万吨,原料奶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乳制品加工和市民消费需要。同时疫情下,随着消费者对乳制品认识的不断加深,乳品购买量稳步增长,按宜昌现有400万人口规模,人均消费30kg计算,日需鲜奶供应300吨以上,需要产奶牛1万头以上,养殖规模至少达到2万头奶业发展潜力巨大。

(四)良好的基础

我市有养殖奶牛传统全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养殖奶牛,当时年存栏仅100多头,鲜奶经过简单巴氏消毒后供给部分机关单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2000年后,夷陵区、当阳市、伍家岗区、点军区、宜都市等地开始鼓励奶牛养殖,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兴建了奶牛养殖小区,高峰期奶牛养殖达到120多户,存栏奶牛达到9000多头,一度产销两旺。同时通过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全市奶牛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奶牛平均单产从2005年的4780公斤提高到2020年的5300公斤,增加了520公斤,增11%。

三、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养殖水平较低,养殖效率不高

一是优良品种奶牛较少,育种方式落后。根据实地调研,我市奶牛养殖模式正在向规模化养殖转型,最主要还是扩大奶牛场存栏数养殖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优良品种奶牛少,养殖企业引种从天津、河南、河北地方购买奶牛平均每头需要2万元有时还选不到好的个体繁殖技术不过关导致奶牛繁殖率低,奶牛产奶量低。二是单产水平低下。目前我市奶牛平均单产6吨,而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郊区奶牛平均单产水平达9吨以上,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可达12吨以上。三是养殖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市大多数养殖场是10多年前建设的,场内设施设备落后,同时由于养殖管理粗放,多数牧场不能以生产性能测定为依据,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二)饲料结构单一,配套种植饲草少

奶牛饲料包括粗饲料和精饲料,粗饲料提供粗纤维和糖分等营养物质,比如首蓿,燕麦草,青贮玉米等,精饲料提供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等,比如,豆粕,玉米,酒糟等,奶牛饲料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奶牛的生长与产奶水平。饲料成本占奶牛养殖成本的70%左右,一头泌乳牛一天得吃40斤粗饲料,每年需要配套2-3亩地进行饲草种植,才能保证一头奶牛的粗饲料供应。目前我市奶牛养殖场大多未配套种植牧草,进口荀蓿成本又高,养殖户不舍得使用,导致奶牛养殖粗饲料品质差,品种少,无法保证原料奶品质。

(三)奶源不足,乳制品结构单一

2021年,全市奶牛存栏数仅为670头,原料乳年产量为0.47万吨,乳制品产量22.2万吨。原料乳产量严重不足,喜旺、俏牛儿等低温奶领域企业80%原料乳从河北、甘肃、天津等外地采购,蒙牛、均瑶、澳利龙等含乳饮料生产企业原料奶粉全部为美国、欧盟、新西兰等外国进口,原料奶的不足导致企业陷入“奶荒”,不断加大进口奶粉力度,这都制约着我市奶牛产业持续发展。奶制品加工方面,近几年我市乳制品加工企业有了长足进步,但乳制品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目前我市乳制品加工企业产品主要以液态奶为主,干乳制品较少,且产品同质化高,虽然有些产品外包装不同,但营养结构和口感类似,对消费者来说没有产生吸引力。

(四)养殖用地难,环保压力大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基本农田保护等政策的限制,养殖业出现了用地难的情况,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奶牛场由于其养殖所需面积大,实际用地时更为困难。按一头奶牛50m2场区用地计算,新建一个1000头大型奶牛场需要场区用地75亩,周边需配套种植牧草2000亩,难以找到合适地块用于牧场建设。本次调研中蒙牛和澳利龙均因为未找到合适地块,而放弃自建牧场。

(五)市场扩展不够,销售渠道窄

一是学生奶市场占有率不高。因国家对于学生饮用奶供奶企业的资质认定十分严格,一直以来本地企业市场占有率不高,全市38万中小学生,大部分市场被光明等大企业所垄断。此外一些没有取得供奶资质的企业,欲借学生奶提升品牌形象,与学校之间通过自行协商供奶,也是对本地优质奶市场的一个挤占。二是旅游等空白市场待开发。宜昌作为旅游城市,每年有近2000万人次来宜旅游,但品尝本地奶制品的却不多,景点、商超、宾馆、饭店很少有本地奶制品售卖,旅游空白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三是本地低温奶在政府机关采购中支持不够。优质奶制品可以借助机关食堂作为大力宣传、展示、推广、销售的平台,助推品牌提升,但是目前宜昌市直机关食堂在牛奶采购方面较少,有的也是外地的常温奶为主。

(六)人均奶类消费量低,消费结构待优化

对比与欧美发达国家人均奶类消费量和全国平均奶类消费量,我市人均奶类消费量偏低。同时由于“三聚氰胺”等乳品安全事件,消费者对国内乳品品牌的信任大大降低也进一步降低了市民奶制品消费欲望,亟需重塑奶业形象,提振消费信心消费结构方面,目前我市市场上的牛奶以普通高温灭菌牛奶和乳饮料为主,由于消费者对巴氏灭菌奶了解不够、价格偏高、保存时间短(巴氏灭菌奶保存时间只有一周)等原因,导致巴氏灭菌奶的供需不稳定,乳制品加工企业不敢生产更多的巴氏灭菌奶,但相比于常温奶,采取低温杀菌技术的巴氏灭菌奶营养价值跟高,是未来发展趋势。

四、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提高奶牛养殖效益。提高奶牛单产水平,降低养殖成本是奶牛养殖业提升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一是要提高“节本增效”意识,从源头抓起﹐牧场管理者到工人都要把“节本增效”和“提高单产”的意识牢牢扎根于思想,从饲料、营养、挤奶、到疾病、繁育、设施设备等,全都赋予以降本增效的概念﹐关注细节,并努力付诸行动。二是要提高奶牛良种覆盖率,鼓励养殖企业从河北、内蒙等优势产奶区引进优良品种的荷斯坦奶牛,并制定详细扩繁方案,进一步提高我市奶牛良种覆盖率。三是要加强科技支撑,依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加强奶牛育种、饲料高效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奶品质量安全检测与可追溯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健全饲草供应体系。大力推进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鼓励奶牛场在厂区周边配套种植牧草,就地就近保障饲草料供应,实现农牧循环发展。加强高产优质牧草示范基地建设,利用好丰富草场资源,提升牧草产品质量,力争到2025年优质牧草自给率达到50%。大力推广粮改饲,冬闲田种草,发展青贮玉米、青贮油菜优质饲草料产业,推进饲草料品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销售市场化,全面提升我市牧草自给率。

(三)优化奶制品产品结构。一是统筹发展液态乳制品和干乳制品。目前的乳制品加工仍以液态奶为主,未来干乳制品消费市场的开发仍有很大空间,澳利龙等加工龙头企业可加大奶酪、乳清粉、黄油等干乳制品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乳制品市场。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灭菌乳、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等液态乳制品,根据各地区的消费习惯、经济水平选择适合区域推广的市场主流产品,在城区大力发展巴氏杀菌奶,在乡镇农村市场推广高温灭菌奶。三是增加功能型乳制品、风味型乳制品生产,支持企业开发魔芋瘦身乳制品、鱼腥草保健乳制品等新型乳制产品。

(四)加快适度规模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快推进适度规模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按照集约化养殖和有机绿色生产标准要求,建设适度规模、管理规范的奶牛专一饲养区域,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实行统一饲养、统一配种﹑统一防治疫病、统一挤奶、统一售奶,重点推广奶牛场智能管理系统和TMR饲喂等实用技术,采取中草药产品进行疾病防治,严格兽药使用管理和鲜奶质量检测,全面提高牛奶品质﹐加快奶牛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型的步伐。

(五)加大乳制品消费引导。一是提振奶业形象。积极宣传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和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成效,定期发布乳品质量安全抽检监测信息,展示本地乳制品良好品质,提升市民对本地奶业的认可度。推介休闲观光牧场,组织开展乳品企业公众开放日活动,让消费者切身感受牛奶安全生产的全过程,激发消费活力。二是打造区域优势品牌。实施奶业品牌战略,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优质品牌,引领奶业发展。继续培育壮大俏牛儿、喜旺等地方产业基础良好的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建设与奶品区域公共品牌协同发展。三是积极引导乳制品消费。推动本地奶企进入学生奶采购和政府集中采购范围。开展好乳制品消费正面引导,普及灭菌乳、巴氏杀菌乳、奶酪等乳制品营养知识,倡导科学饮奶,培育国民食用乳制品的习惯。

(六)出台鼓励奶牛全产业链发展的优惠政策。紧紧抓住奶业振兴这一重大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贴息贷款、生物有机肥厂、奶牛良种补贴、政策性保险、动物防疫扑杀补助、挤奶机械补贴、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等国家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夷陵区、当阳市、点军区结合实际,制定好奶业振兴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政府政策和项目扶持,把本市打造成“宜荆荆恩”城市群地区优质、安全、绿色、放心的乳制品生产基地,推动本市奶业健康持续发展。探索将肉奶牛产业列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最大限度化解经营风险。

(七)完善推动奶业振兴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完善产业链条利益协调分配机制,保障、奶牛产业规范有序发展。针对目前乳品企业独大,奶农弱势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先进地区经验,建立由奶农、乳品企业、合作社、协会、政府参加的价格协商机制和第三方奶源质量检测定级机构,切实强化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定期发布指导奶价﹐合理确定标准奶基准价格﹐逐步加大奶牛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财政补贴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奶牛产业链条利益分配机制。同时,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主体,采取入股、兼并、重组以及紧密型“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组建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建立基地,实施“全链条、全利用”产品开发战略,推动奶牛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八)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奶牛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切实解决技术应用到户、到人问题。以提升乡镇兽医站、改良站技术服务能力培育职业养牛能手为核心,构建完善的区域奶牛产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与国家﹑省肉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相对接。一是通过编制完整、可操作性的全产业链条技术规程,印制成册,发放到养殖场(小区、户)。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乡镇技术人员以及奶牛从业人员培训计划,结合新型农民培训等培训平台,筛选确定重点推广应用的实用技术,开展时效性较强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整体水平。三是广泛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和交流,鼓励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管理系统,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快推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