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宜昌市自贸片区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优化的动态关联研究
王磊 发布    浏览535次   2023-12-28发布

摘要:为了评估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通过制度创新改善当地营商环境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效果,本报告呈现了2017-2020年宜昌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成果,汇报了2017-2020年宜昌市市场环境、人才产业环境、金融外贸环境和公共环境等各项指标的进展以及宜昌市营商环境在全国近300个地级市中的排名变化。最后,深入至企业层面,报告了营商环境变化后,宜昌2家港股公司、9家A股公司和16家新三板公司的营收数据以反映营商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宜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政务“放管服”改革领域,符合内陆自贸区的实际经济发展需求,从市场环境、金融外贸环境、公共环境和人才产业环境四方面优化了宜昌市营商环境,提升当地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宜昌市自贸片区;制度创新;营商环境

内生经济学派认为创新的进程由创新主体对未来利润期望决定,即创新成功后的收益和创新成功的概率共同决定了创新意愿的强弱。企业家无论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发现新路径、新模式的破坏式创新,还是对成熟技术进行改良、突破的维持性创新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增加利润。地方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也是为了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取代日渐式微的旧增长方式,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其中,改善营商环境便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机制。制度创新可以从政务、人才产业、金融外贸和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改善官产学研之间的关系,畅通国内大循环,而政务环境、人才产业环境、金融外贸环境和公共环境又是营商环境的核心内容。因此,理论界普遍认为制度创新将直接改善营商环境。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和世界经济论坛推出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营商环境均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竞争力和当地企业发展状况可以视为营商环境的结果。

为了评估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通过制度创新改善当地营商环境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效果,本报告首先呈现了2017-2020年宜昌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成果,并且将成果按照政务、人才产业、金融和公共服务进行分类梳理。接着,依据宜昌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分别汇报了2017-2020年宜昌市市场环境、人才产业环境、金融外贸环境和公共环境等各项指标的进展以及宜昌市营商环境在全国近300个地级市中的排名变化。最后,深入至企业层面,报告了营商环境变化后,宜昌2家港股公司、9家A股公司和16家新三板公司的营收数据以反映营商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一、宜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成果梳理

2017-2020年宜昌自贸片区省级制度创新成果50项,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8项,其中6项既是省级又是国家制度创新成果。如表1所示,仅从成果数量上分析宜昌自贸片区与湖北自贸试验区其余两个片区相当,略低于同期武汉片区68项和襄阳片区54项。

XcrntnEkxdmFky5b.png

数据来源:《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成果汇编》    

继续按政务、人才产业、金融外贸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细分宜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成果。52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涉及政务“放管服”改革的有24项,占总数46.15%,是宜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的核心领域。24项政务制度创新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缩短、合并行政审批流程改革和跨时空、数字化自助服务改革这两类。(1)缩短、合并行政审批流程改革14项。宜昌自贸片区管委会、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市税务局从三个方面将独立于各部门的政务服务功能统筹整合。首先,通过“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和“多验合一”压缩合并审批、评价、审核、施工、验收、发证和过户环节多次审批、反复评价的流程。其次,通过跨部门协同合作服务,推出“一窗通办”、“一照通”和“书证同发”等一体化、集成服务,减少企业、个人在各主管部门之间来回折返次数。最后,豁免、压缩、递减部分非必要审核、许可流程,进一步缩短办事所需工作日时间。(2)跨时空、数字化自助服务改革10项。企业和个人日常寻求政务服务过程中,经常面临主管部门节假日暂停办公、非工作时间不办公、跨地区办理业务不能互认的困境。信息化、数字化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城市政务系统突破时空的限制,全时段、跨区域服务创造了条件。首先,宜昌自贸片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宜昌市供电公司、市住建局和市应急管理局利用数字化办公服务全时段的优势,推出手机版电子执照应用、刷脸办电供电新模式和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等制度创新成果,方便企业、个人在工作日以外的时段办事。其次,市发改委、市税务局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数字技术为抓手,通过远程视频、一体化联网数据库打破地域的阻隔,形成了民商事案件跨域庭审、纳税人跨区自由迁移、涉税执法容错容缺机制等制度创新成果,使企业和个人可以在家门口接受司法、税务领域的政务服务。

深化改革以外,扩大开放也是宜昌自贸片区的应有之义。52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有关金融外贸领域的成果有12项,占总数的23.10%。其中,金融领域的成果8项,外贸领域的成果4项。(1)8项金融领域制度创新成果的主要思路是“金融+1”。即将金融分别与贸易、科技、税收、互联网融合,形成出口保单融资模式、“财政科技创新贷”金融服务新模式、银税合作24小时自助服务、网上金融服务平台等一系列的成果。这些金融创新充分拥抱新业态、新场景,通过业务能力和资产评估水平的提升,丰富了抵押物的形式,为更多的合规企业获得流动性提供了机会。(2)贸易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相对不足,仅有4项,且相关成果未能形成统一系统的创新思路。既有涉外税收,又有参展、采信,还有航运指数。这说明宜昌外贸领域的制度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明确创新方向和重点产业。外贸作为宜昌自贸片区的核心功能,制度创新成果略显不足,这将不利于宜昌自贸片区完成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15%-20%,在2023年达到70亿元的目标。未来需要强化贸易领域的制度创新。

公共服务涉及科教文卫等多项事业,宜昌自贸片区在这一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有9项。9项公共服务4项制度创新成果与环保和绿色发展有关。市生态环境局牵头与市交通运输局、宜昌供电公司以及自贸区管委会合作提出了航运绿色发展、流域生态执法、环境规划编制等助推绿色发展成果,有力贯彻执行了新发展理论中的绿色发展。科技方面的成果2项,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内容,未来应该引起更多重视。其余3项成果分别属于教育考试、文化旅游和公共资源。

有关人才和产业的制度创新成果有7项。产业发展方面的4项成果集中在医疗器械和仿制药行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加大这一领域的制度创新力度,有利于宜昌以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现代化产业体系集聚,进而形成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方面的成果3项,主要围绕在职称评价,提出自主评审、容缺评审和企业专业“双”贯通评审。未来可以进一步围绕人才来宜服务、人才引进、储备形成更多人性化的制度创新成果,使人力资源这一高级生产要素驱动宜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泉。

二、宜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对营商环境的促进作用

营商环境看不见、摸不着,制度创新对营商环境的促进作用需要企业经营效率指标、外贸金融发展指标、公共服务规模指标和人力资源指标在制度创新前后变化加以体现。通过各项指标分别描绘市场环境、金融外贸环境、公共环境和人才产业环境的变化,多角度、全方位的体现宜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对城市营商环境的影响。

首先来看政务“放管服”改革对市场环境的影响,通过缩短、合并行政审批流程和跨时空、数字化自主服务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活力。如表2所示,(1)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扩张受到节制,说明宜昌市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对经济的直接管制、调控不断减少,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2)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显著提升。学术界和企业经营实践表明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国有企业,通过政务“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经营门槛,鼓励更多投资者进入宜昌市场,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不仅显著改善了宜昌的市场环境,而且直接提升了宜昌的城市竞争力。(3)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比整体保持上升趋势,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不断增强,宜昌民间投资热情高涨。这反映出宜昌自贸片区政务制度创新改善宜昌市场环境后,市场持续看好宜昌经济未来向好趋势,宜昌对民间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加强。近年来,年产50万吨百事系列饮料项目、奥美疾控防护用品生产基地项目、宜都陶瓷电容及原材料生产加工项目等一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落户宜昌,也佐证了宜昌市场环境的改善。

6Cfx3dpkwyCwa4p7.png

数据来源:《宜昌市统计年鉴》 

继续分析宜昌金融外贸环境受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的影响。(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直接反映银行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在金融+贸易、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下,宜昌企业融资难度显著下降、融资规模逐年上升,金融环境持续改善。(2)金融业活动单位数整体呈下降趋势。金融科技经过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后,诞生了许多良莠不齐的金融机构。为了防止影子银行、过度杠杆和暴力催收等金融乱象影响宜昌金融环境,有必要及时排除潜在金融风险,关停整改一部分问题金融机构,通过制度创新识别、筛选合规合法的金融机构。(3)进出口额占GDP份额整体保持平稳。由于外贸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有限,且创新内容分散,未能形成合力,所以无法有效促进宜昌进出口额增长。(4)实际利用外资整体呈下降趋势。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核心内容,而国际经济与贸易又是自贸片区的重中之重,宜昌自贸片区有必要加强内陆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思考,走出一条适合内陆自贸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路子,以改善宜昌的外贸环境。

TysRxXNni7Jmh95H.png

数据来源:《宜昌市统计年鉴》 

公共服务环境方面我们全面选取了生态环境、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的指标。(1)生态环境方面各项指标的结果并不一致,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直线上升,工业废气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固体废物在制度创新成果发布前后基本持平。这说明宜昌生态环境方面的工作主要以废气减排为中心,这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保持一致。废水治理方面亟待出台更多的制度创新成果以落实总书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2)教育事业方面提供教育服务的单位数逐年增加。宜昌教育活动单位数的增加有效支撑了幼儿园、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平稳增长,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体现了宜昌公共服务环境改善。(3)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单位数稳中有进。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机构人员稳定增长,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群进一步增加,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私营化水平提高。(4)文化、体育和娱乐单位数倍增。文化、艺术机构、表演团体数量迅速增加,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基本实现全市完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文娱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经过公共服务领域的制度创新,宜昌公共服务环境整体进步明显。

Zxrmx3hZzat6FBNQ.png

数据来源:《宜昌市统计年鉴》 

宜昌市人才产业环境有所改善。(1)从表5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R&D人员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量等多项指标的报告结果可以发现,宜昌市人才环境改善明显。首先,人才待遇、福利上升明显。其次,宜昌市投入科研的经费和人员数量也有显著上升,说明宜昌市对科研重视程度日益提高。(2)产业环境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至31.38%,说明宜昌制造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需要形成更多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优化人才产业环境,吸引医疗器械和仿制药行业在宜昌形成产业集群,完成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传统生产要素驱动产业发展向高级生产要素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转变。

N3GQPQHCZTTW9J81.png

数据来源:《宜昌市统计年鉴》 

综合考虑市场环境、金融外贸环境、公共服务环境和人才产业环境,我们发现宜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后,宜昌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营商软环境方面宜昌名次较为稳定,从45位下滑至56位。这与制度创新成果中人才产业政策较少、外贸领域匮乏的实际情况保持一致,也是未来需要提升强化的重点环节。营商硬环境方面宜昌进步明显,从2016年的全国275位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168位。这说明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对基础设施、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办理施工许可证等营商硬环境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宜昌营商环境的优化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在2020年超越襄阳,可持续竞争力巩固湖北第2地位的重要保障。

BCCkwRzRQ4sN64Mz.png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三、宜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对宜昌市重点企业发展的影响

宜昌市企业经营效率、外贸金融发展、公共服务规模和人力资源等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在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后得到显著改善,我们继续追踪宜昌27家重点企业经营数据在制度创新前后的变化,佐证宜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对营商环境的优化作用。

934S7hSYMMeBZ5Zn.png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国泰安数据库整理得到 

企业层面,宜昌市营商环境改善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获准上市的优质企业数量增加。如表7所示,2017至2021年,宜昌市新增A股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新增的5家上市企业中,主营业务涉及医药、健康的有奥美医疗、均瑶健康和恒有股份3家。这与宜昌自贸片区医疗器械“承诺即投产”、“1+6”仿制药产业发展模式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集中贮存配送服务等产业制度创新成果集中在医疗器械和仿制药行业的规划方向保持一致,体现了相关成果对企业发展壮大、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作用。

其次,多数重点企业在这一时段内经营状况获得改善。9家A股主板上市企业中有7家营业收入、营业利润、销售毛利润和营业利润率数据在制度创新后得到改善。特别是湖北宜化、兴发集团等化工企业在经历环保标准提高后的阵痛后,由于有政务“放管服”改革和投融资政策的强力支撑,企业发展稳中有进,逐步完成了向精细化工转型的过程。主板企业中经营状况恶化的企业属于材料行业和污水处理行业,主要表现为营业收入逐年下降,营业利润有正转负。随着科技自立自强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更多的产业和公共环境制度创新成果会陆续提出,有利于支撑上述行业发展。2家港股上市企业运营持续向好。16家新三板上市企业中68.75%的企业经营状况获得改善,5家经营状况恶化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材料行业和新能源行业。这更加说明普适性的“放管服”改革能在整体上优化城市营商环境,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制度创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营商环境。下一步不仅需要对宜昌企业经营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制度创新,更有必要针对经济周期循环和突发国际事件进行个别行业的预警性和补救性制度创新。

四、结论和启示

四年来宜昌自贸片区产生52项制度创新成果,我们通过梳理这些成果的类别,探寻制度创新与城市营商环境、企业经营状况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宜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政务“放管服”改革领域,符合内陆自贸区的实际经济发展需求。虽然湖北自贸试验区不具备沿海地区特有的港口优势,但在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它的发展定位与潜力并不逊色于沿海自贸试验区,能够有效缓解中美竞争中的“卡脖子”问题。在宜昌自贸片区进行政务“放管服”改革,提供企业经营效率,(1)有利于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作用,进而推动所属经济区域更快更好发展,打造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所需的营商环境;(2)有利于宜昌有序承接来自于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宜昌的投资、消费与产业升级,这对于推动今后我国经济双循环中的内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宜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从市场环境、金融外贸环境、公共环境和人才产业环境四方面优化宜昌市营商环境。宜昌市制度创新多角度、全方位的改善了宜昌市营商环境,其中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公共环境和人才产业环境的改善均卓有成效,外贸环境仍需要强化。建议宜昌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中西部连片区域的发展。依托中欧班列的国际物流枢纽作用,发挥自贸片区等核心地区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中欧班列是串联内陆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际经贸往来的物流运输大通道,内陆地区外向型产业资源要素的配置要契合中欧班列线路与货源地节点的空间布局,尤其是为宜昌自贸篇区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促进宜昌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提高出口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国外优质企业落地投资,打造宜昌的新经济增长点,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产业和贸易协同发展。

第三、宜昌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改善营商环境后,有利于提升当地企业的竞争力。追踪宜昌27家重点企业经营数据在制度创新前后的变化,我们发现20家企业经营状况向好。制度创新逐渐成为连接政府和企业良性互动的桥梁。下一步建议构建产业聚集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兑现制度红利。首先在政府指导下,以龙头企业为盟主,兼有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同行合作企业、同行竞争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组成的供应链协同管理联盟。首先,必须要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盟模式,联盟中企业应签署协议或出资入股,在契约式约束或股份参与式联盟的情况下共担风险、分享收益;其次,联盟中企业在达成利益和目标基本一致下,建立产业聚集供应链协同的信任机制,当某个企业出现危机时,其它企业及时给予资金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对联盟中企业的协同成果和共担风险的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实现多方平衡,分享收益。 

参考文献: 

[1]陈萍.自贸试验区引领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审视与提升路径[J].区域经济评论,2020(05):105-113.

[2]杜永红.内陆自贸区产业聚集对策研究——基于“一带一路”跨境电商视域[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8):123-128.

[3]何枭吟.内陆地区“自贸区+临空经济”模式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2):136-140.

[4]李猛.营建粤港澳大湾区良好法治营商环境——以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为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04):30-38.

[5]徐明强,董大海.中国自贸区营商环境的构成维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0,13(04):460-475.

[6]杨军,董婉璐,胡继亮.构建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效应——基于全球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产经评论,2019,10(04):122-135.

[7]杨兰品,韩学影.营商环境优化对创业质量的影响效应——基于SDM模型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1-10.

[8]张金杰.中国自贸区的战略布局与发展重点[J].人民论坛,2020(27):20-22.

[9]张绍乐.中国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与方向[J].区域经济评论,2020(04):116-122.

[10]张祥建,李永盛,赵晓雷.中欧班列对内陆地区贸易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19,45(11):97-111.

[11]周泽将,高雅萍,张世国.营商环境影响企业信贷成本吗[J].财贸经济,2020,41(12):11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