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实施“四步走”战略 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
朱银城 发布    浏览1220次   2023-04-16发布

摘要:肖鹏飞书记在夷陵区委六届五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上强调“农业不仅不是夷陵争创百强的短板,更将成为未来坐稳百强的坚实砝码。要抓好抓实'五链一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这就要求我们畜牧人,要争创百强区,农业中畜牧产业理应争创“百强”。我区畜牧业在助推精准脱贫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城乡协同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之一。畜牧业在发达国家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均超过60%,我区要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结合本区实际,着眼未来10年,提出夷陵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四步走”战略,助推夷陵畜牧业健康发展整体突围,建设和美乡村,打好绿色生态这张靓丽名片。

自2007年起,夷陵区连续十年稳居“国家生猪调出大县”之列,年均获得奖励资金达700余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栏圈改造、良种引进、配建设施、基础防疫、贷款贴息和农保补助”等项目,有力地提升了生猪规模养殖水平和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巩固了生猪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夷陵区依托畜禽标准化“四级联创”、“畜禽标准化养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配齐了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创建花园牧场40余家,新建改扩建有机肥企业10家,推广发展“115”标准化猪舍319栋、“150”标准化猪舍216栋、“500”标准化猪舍61栋,其中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

因夷陵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生猪养殖存在“临路靠水、东聚西散、家庭经营、良土并存”等特点,饲养较粗放,疫病防控难,环保压力大,急需提出一种能够促进生猪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夷陵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生物安全挑战生猪稳产保供

疫病全球化愈演愈烈,“非洲猪瘟”自发现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至今无有效疫苗上市,且该病已在国内定殖,动物疫病净化难度增大,地方优良品种资源保护压力大,当前消毒灭源成为应对该疫病的唯一防控手段,生猪稳产保供形势依然严峻。

(二)对散养户与猪经纪人的管理难度大

夷陵农户几乎家家都有养年猪历史,高峰期养猪户突破10万户,以散养户为主,这是由我国国情、区情决定的。散养户购猪苗与卖肥猪都是直接通过市面上猪贩子进行交易,养殖污染与生猪违规调运时有发生,散养户与猪贩子一般专业、文化素质不高,且分散无组织,建好的粪污治理设施不利用致使粪尿污染事件频发,猪贩子恶意传播疫病、“炒猪现象现实存在,严重损害了广大养殖户的根本利益和扰乱了生猪市场,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难。

(三)区域内生猪产销对接机制不健全

没有统一规范的生猪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平台,有猪的养户不知道谁需要买,买猪的不知道谁需要卖,猪的来源、市场价格及健康状况等不清楚,可追溯体系不健全。俗语说:养猪的不如贩猪的,贩猪的不如杀猪的,杀猪的不如卖肉的。吃亏的总是养猪生产者,赚钱的是杀猪的和卖肉的。散养户现货交易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没有市场话语权,收入得不到保障,产业链上的利益及风险分配不均是养猪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四)粪污资源利用的市场机制不健全

主要是有机肥市场混乱及种养对接不畅。

1、有机肥市场还不成熟

一方面,新建畜禽粪污处理中心与有机肥厂的用地属性区别及本质功能一致性存在矛盾,各个部门审批意见不一致,部分有机肥企业缺乏技术支撑,规划建设与生产技术不配套,以及有机肥市场价格虚高、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实际工作推动难。另一方面,有机肥界定标准过高,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初级阶段,用商品有机肥和专用有机肥的行业检测标准来衡量传统有机肥的优劣,不利于工作推进。没能让粪污资源创收,从而刺激养殖户愿意投入处理粪污上。结果市场上的商品有机肥厂都是处理自己养殖场的粪污为主,大多数都是采用酵母液、工业脚料等调配而成。

2、区域内种养对接不畅

散养户粪污配套消纳地基本充足,粪污资源利用不是技术原因,是缺乏现代化的生产管理体制。规模养殖场与周边种植基地对接还存在系列问题。一方面是粪污处理质量不高,以及过渡施用致使农作物受损,导致种植基地老板不愿意用。另一方面是种植基地施肥的季节性与养殖粪污的持续性存在矛盾,且粪污处理中心及有机肥厂对半成品粪肥的需求极其有限,结果影响养户处理粪污积极性。

(五)模范党员先富带后富作用不明显

全区基层村级防疫员118名,有一定专业基础、且是中共党员或退伍军人的有11人以上,其中1名还在全省工匠杯技能大赛中获奖,然而这些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发挥好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没有把农户组织起来,抱团取暖,走上共同致富道路。

二、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建议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及“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要用“区域化、系统化、集团化”的思维谋划生猪产业发展,实施四步走战略,从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防控体系与良繁体系建设、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与市场主体地位、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及强化平台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发力,壮大产业基础,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步(2023)兴调查研究,重规划引领

组织省内外行业专家组大兴调查论证,制定远期发展规划,形成区委、区政府的纲领性文件,强化规划引领,并在全区开展蓝图宣讲活动,广泛动员三农干部创新创业,凝聚发展共识。

第二步(2023-2025) 提升行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优化生产单元,搭建好平台

充分调研未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主体,有针对性开展职业农民与致富带头人培训。为提高畜牧行业准入门槛和市场主体地位,要以农业农村部全面推行动物强制免疫社会化服务工作为契机,2023年在条件好的“龙泉镇”开展先行先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分类组建专业合作社,示范效果好,到2025年前完成全区推广工作。把小农与大市场衔接好,不断提高行业“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推动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1、生产型(种畜禽、商品仔猪、牧草种植)

坚持良种畜禽与地方优良品种齐步走,根据产业链前端及种属来划分,原则上以村委会牵头,以村为单位组建种养类专业合作社。配套建设村级兽医卫生室,支持村集体组织辖区内畜禽规模以下养殖户成立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宣传引导规下养殖户全部入社,作为一个生产单元统一管理,落实乡村兽医“社聘村管”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技术服务,委托乡村兽医对散养户集体进行防疫技术托管,不断优化生产单元,实施分区分类防控,发挥好合作社在政府与农户间的纽带作用。

2、经营型(销售)

生猪经纪人,饲料、兽药经销商等可组建经营类组织,为养殖业主提供仔猪肥猪供销、饲料及兽药等社会化服务。

3、服务型(技能)

牧草种植加工、养殖技术服务团队、动物诊疗中心、宠物医院、防疫服务队及合作社文秘财务服务队等组建服务型合作组织,促进行业服务提档升级。

在此阶段,进一步完善湖北省智慧兽医系统平台,搞好疫苗耳标发放、生猪交易、养殖档案、免疫档案、健康监测、动物检疫及无害化处置等可追溯信息的平台建设和监管。

第三步(2026-2030) 重点抓好全域良繁体系重构。

狠抓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构全区仔畜供应与生猪销售的链条。规下社员饲养以地方良杂为主(例如宜昌当阳清平猪,华中农业大学熊远著院士培育的湖北白猪或者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技术优势,开发本地优良黑猪资源,培育“夷陵黑猪”新品种),规上企业以三外良为主。前者走精品路线(突出特色,保地方良种基因库),后者走大宗路线(突出保供)。不断健全相对封闭式的良繁体系架构。

持续优化县域乡镇散养户生产单元管理,实施区域疫病常态化监管与强化养殖场自身防控措施。在县域边界交通要道设置检查站与洗消中心,结合人新冠肺炎防控经验,建立健全区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狠抓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夷陵应从保种源与延长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借鉴西北山区的天然屏障优势择良地办种畜场,建立“种畜场--商品猪--屠宰场--加工冷链物流园”的单向通道模式,逐步完善以镇域内自繁自养的封闭生产体系。只有疫病防控到位,稳定种源,保供才有机会。

在此阶段,同时不断完善规下社员精品猪加工产品开发及公共品牌培育。

第四步(2031-2032) 完善市场运作机制。

1、进一步完善合作社运营模式

依托畜牧兽医行业协会,组织正大、牧原或者温氏集团之类的大型代养公司驻鄂营销团队,充分吸收借鉴现有“公司+农户”的先进模式经验,商讨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合作社运营模式,不断完善合作社运营机制。

2、建立健全区域农畜产品及投入品交易服务平台

主要对种源、仔猪、精液、肥猪、粪肥、养殖设施设备、饲料、疫苗、兽药、添加剂及微生态制剂等建立交互平台,以及与屠宰场建立联系,利于降低饲养成本,促成订单农业新业态形成。

3、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建设美丽乡村

给予生物源性有机肥及粪污资源利用中心企业土地政策支持,适当降低现阶段有机肥项目招标的门槛,确保区内粪污资源就近就地利用。除了建设固态有机肥厂外,还可以创建液态肥企业,选择在城区周边建设立体式净菜大棚,实施无土栽培,不仅利用沼液肥资源生产安全健康的蔬菜保障城区居民战时物资供应,还能改善城区空气质量。

4、建设区域性综合农产品质检中心,完善地方农畜产品分级分类标准管理体系

整合全域实验室资源,建立区域性农产品(含中药材、粮油蔬菜、瓜果、茶叶、柑橘及畜牧等)检验检疫中心,制定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建立分级分类的标准体系便于推动优质优价。

5、建立健全区域农畜产品可追溯体系

待生猪养殖高度组织化完成后,规范全域内市场主体养殖档案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强化活畜、畜产品、投入品及运载工具等的移动监管。假如夷陵小农户以村为单位全部入社,今后只有规模化的家庭农场、万头猪场公司及规模合作社(或者联合社),那么全区生猪养殖市场主体将在200家左右,规模化程度将是100%。那市场主体养殖档案建立就相对容易些,届时将畜产品可追溯到哪个养殖户、哪个栏圈都是可以实现的。

6、完善区域内公共品牌运营机制

加强“两品一标”的登记注册管理。凡是私人企业计划以地名注册商标或地标的必须向区农业农村局申报审批,凡是大型集团企业在夷发展代养场的也要在区农业农村局登记备案。借鉴大型集团代养经验,组织好区内合作社,发展好OEM农业,健全“老字号”品牌易主管理办法,实施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

7、强化平台支撑政策扶持,完善项目管理机制

重点扶持两端(种源、终端)企业。政策扶持逐渐向扶持大型种养、加工专业合作社(例如:浙江台州市台联九生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机服务合作社、养殖防疫服务合作社、农保、生态健康方面、区域品牌建设、保护价格补贴及全产业链等方向转变,不断降本增效,提高散养户抗风险能力。

项目由市场主体统一向政府提出申请,便于政府与市场主体双重督导散养户项目高效实施,缓解行政监管压力。同时,强化项目库、评审专家库的建设,以及规范验收考核办法,避免项目审批、验收签字互相推诿,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8、创新党建引领基层产业组织治理新机制

要将组织能力强、社会责任心强、致富能力强且创业精神强的优秀农民吸纳到基层党组织中来,让这些关键少数发挥好党建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户发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只要全区广大干部统一思想,弘扬夷陵“包容奉献,实干争先”精神,相信一定会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得更好,一定会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一定会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在争创全国百强区中赛出“夷陵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