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示范推广
大力发展现代茶产业倾力打造全国知名茶乡
张春蓓 发布    浏览1593次   2018-11-30发布

张春蓓  黄延政  屈家新  肖秀丹  汤星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茶叶科学研究所)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长江西陵峡两岸,是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区内生态环境优越、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是该区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是西北山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为顺应时代潮流,保障全区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夷陵区大力推动茶叶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坚定不移走现代化茶产业发展之路,引领夷陵区由“茶叶大区”向“茶叶强区”转变,倾力打造“强区主城、富美夷陵”。



一、现代茶产业发展的实践


1.主要成绩

夷陵区是全国茶叶优势产业区域和湖北省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域,被农业部纳人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是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产业规模全省前列。


全区现有茶叶总面积达到22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9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2.42万吨,实现茶叶产值10.2亿元,综合实力排名位居湖北省前列。全区茶产业覆盖8个乡镇、145个村,涉茶农户3.5万户、10万人,已建成茶叶专业化乡镇4个,茶叶专业村42个。形成了以宜大线、雾下线、赵沙线为“三线”,以低山区、半高山区、高山区为“三级”的“三线三级”特色产茶区域,集中了全区85%的茶园面积、94%的茶叶产量。已建成高效标准茶园面积10万亩,亩平产量达105公斤,亩平收入在5000元以上,核心区域亩平收人超过10000元。
(2)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全区现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299家,精制厂近20家,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14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6家、市级6家,已建成标准化茶叶加工厂31个,通过QS质量认证的16家,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4个,有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2个,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2个。中南地区最大的名优茶集散地三峡国际旅游茶城2016年茶叶年交易量达4.98万吨、交易额19.9亿元,成为长江流域中部知名的茶叶专业化流通平台。
(3)品牌效应日益显著。

全区现有“萧氏毛尖”“金香品雪”“萧净尖”“邓村绿茶”“峡州碧峰”“龙峡”“秀水天香”等多个名牌产品。其中,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有23个,获得有机茶认证的有6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5个,“萧氏茗茶”“金香品雪”“峡州碧峰”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邓村绿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萧氏茗茶”和“邓村绿茶”为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品牌。连续举办五届茶艺节,以节促销,扩大了夷陵茶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科技体系逐渐完善。

国家级试验站(陈宗懋院士工作站)一区农业局特产中心一乡镇农技中心一合作社(企业)一茶农五级技术推广体系初步形成,茶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宜昌茶叶综合试验站落户夷陵区,促进了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夷陵区首创的茶叶“鲜叶清洗加工工艺”被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选育的“鄂茶9号”被认定为省级茶树良种。独创的“高标准建园、移土培肥、平衡施肥、种植绿肥、茶园铺草、定植良种、合理修剪、物理防治、机械采摘”等九项茶园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在全国推广。
(5)茶旅融合蓬勃兴起。

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亮点,各地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发展态势迅猛,适逢国家提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强调“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培育国际黄金旅游带”,夷陵区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于2014年提出了打造“三峡茶谷”的战略目标。《中国■宜昌三峡茶谷总体规划(2015-2030)》于2015年4月编制完成。以三峡地区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传统茶叶种植加工为特色,以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为引擎,以现代茶产业为主导,打造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峡江之谷、产业之谷、文化之谷、科技之谷、创新之谷、生态之谷,形成“高峡平湖、水上茶乡”的特有胜景,成为湖北独有的综合型茶产业聚集区、全国一流的茶产业城乡统筹示范带、世界知名的生态型茶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


2.主要经验


(1)狠抓优质板块基地建设。

一是突出规划引导,优化区域布局。突出“三线三级”区域特色,重点规划建设贯穿西部山区的“宜大”线、“雾下”线、“赵沙”线三条公路沿线连片优质茶叶板块基地。

二是实施整村推进,建设高效茶园。大力扶持茶叶基地建设,政策向专业村倾斜,项目向专业村集中,实施整村推进,推进茶叶专业乡镇、专业村建设。

三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茶叶质量。编印《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手册》《夷陵区整村推进工程茶叶基地建设技术手册》《茶叶科技入户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分发到农民手中。大力推广有机茶管理经验和无公害茶园管理技术,实施“药肥革命”,广泛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应用黄色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新技术,有效防控茶树害虫。
(2)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扶”。出台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建设,重点实施了“能源革命”和“机械革命”,对茶叶加工企业替代能源建设予以一定补助,在企业贷款、建设用地、生产用电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同时,还设立专项资金对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二是重点项目“扶”。优惠政策向大企业倾斜,重点项目向大项目集中,鼓励企业联合兼并,不断淘汰落后生产线,先后组建了邓村绿茶集团和萧氏茶叶集团。

三是优化环境“扶”。对重点茶叶加工企业实行区级领导联系制度和挂牌保护制度,在资金、能源、品牌保护、产品认证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
(3)着力突出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稳定的利益机制,对接市场。引导萧氏集团、邓村绿茶集团等龙头企业采取“市场+公阂+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保护好企业和农户的利益。

二是加强市场载体建设,培育市场。扶持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建设,打造国际化的市场平台,进一步拓展茶叶销售网络。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市场。对取得国家级驰名品牌、知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重奖,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培育名牌产品,走品牌开拓市场之路。
(4)大力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

以茶叶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政策扶持、信息引导、项目服务,不断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建立“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在合作经济组织内实行“统一农资配送供应、统一集中防治指导、统一生产经营要求、统一学习交流培训、统一重要环节把关”的“五统一”管理,做到“专业队伍采摘、专业队伍运输、专业科技培训、专业队伍检测”,提高茶叶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茶农利益。
(5)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力度。

一是实施科技进村人户工程。借外脑开展科技创新,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开展科技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

二是创新科技投人机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对龙头企业科研项目适当予以补贴。

三是创新科技推广模式。完善“宜昌茶叶综合试验站一区特产技术推广中心一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一村组科技明白人”四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在茶叶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茶叶品种参差不齐,立地条件较差,难以制出高档好茶;二是劳动力大量外出,机械化程度低,采摘成本上升,影响茶农增收;三是茶叶全链循环发展刚刚起步,开发深度不够、投人不足,缺乏政策支持;四是茶企资产不全,抵押物不足,贷款周期短,融资难、融资贵是普遍共性;五是出口不畅,结算太慢,成为制约茶叶出口主要障碍。


二、现代茶产业发展对策



1.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倾力打造全国知名“桔都茶乡”的战略目标,坚持“绿色、生态、资本”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出发点,实现茶叶产业由“重春茶、追名茶”向“四季采摘、全程机械化、面向大众消费”方向转型;由“单一绿茶”向“提升绿茶、复兴红茶、多茶类并举”方向转型;由“良种分散种植、无性系良种率低、茶园老化严重、管理粗放”向“主推无性系良种、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方向转型;由“初加工产品作为主要经济收人来源”向“推动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拓宽茶文化、茶旅游等二三产业发展”方向转型;由“内销为主”向“内外销结合,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方向转型,努力将夷陵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现代茶叶科技集成应用示范区。



2.发展目标

稳定邓村、下堡坪、太平溪、乐天溪主产乡镇茶园面积,适度发展雾渡河、樟村坪、分乡、黄花、三斗坪等乡镇茶园面积,到2020年,全区茶叶面积达到25万亩,产量2.5万吨,实现茶叶农业产值10亿元,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高效标准茶园面积达18万亩,大力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新建或改造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00家以上,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茶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茶业龙头企业4家以上,年产值过30亿 ̄50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1 ̄2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以上。




3.产业布局

遵循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按照现代茶产业发展要求,稳定面积,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大力实施“一区一网两走廊”战略,倾力打造以萧氏科技园、邓村绿茶科技园为核心的茶叶产业化示范区,以三峡茶城、品牌专卖店、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茶叶品牌营销网络,以标准茶园、机械作业、清洁工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宜大路、宜兴路生态观光茶叶走廊。




4.建设内容

(1)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成果转化。


一是充分发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宜昌综合试验站、博士工作站落户夷陵区的优势,利用茶叶技术合作交流体制,强化茶叶技术人才抱团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重点是新机具、新工艺、新农药、新技术等的研究与推广。

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及试验基地,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三是依托茶叶技术推广部门,完善茶叶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电子信息推广服务网络,增强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为企业和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社会化服务,强化职能部门的公益性服务职能,提高全区的茶叶科技水平。
(2)推进标准生产,保障茶叶质量。

一是宣传引导,强化标准意识,加强对企业和农民的示范、培训,逐步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把标准化生产理念化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

二是标准配套,严格依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配套标准,逐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

三是加强监管,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督,促进生产经营者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
(3)培植产业龙头,延长产业链条。

一是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二是延长产业链条,综合开发利用茶资源,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化工等茶叶深加工产品,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延长茶产业链条,变简单加工为综合利用。
(4)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业效益。

一是实施品牌原产地域保护制度,推动区域品牌联合,强化区域性品牌优势,严格按照“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加工工艺、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品牌包装”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工、生产、销售的标准化程度,逐步实现地理标志产品与商标的对接。

二是要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加强宣传,塑造品牌形象,结合“优质农产品进京人沪工程”,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夷陵茶叶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
(5)发展合作组织,提高经营水平。

一是加大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与培育力度,积极稳妥地引导和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销联合体。

二是在培育龙头企业、加快茶厂环境与设备改造优化布局的同时,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指导与加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化运作,制度化管理。

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在标准化大生产的作用,外联市场、内联企业、下联农户,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新机制,促使分散经营向产业经营转变,提高茶产业整体竞争力。
(6)弘扬茶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要深人研究三峡茶文化,充分发掘其内在的哲学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开发和拓展茶文化的各种功能,使之与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生产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二是要加快推进茶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茶文化活动。

三是要将茶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科学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


三、茶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高度重视茶叶工作,把茶叶产业的发展纳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进行规划部署,列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范畴来抓,及时研究解决茶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区、乡两级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实行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整合相关项目和技术力量,保障规划落实到位。


2.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农业资金向茶产业倾斜,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在农业综合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低丘岗地及低效林改造等项目资金安排中,向茶产业倾斜。
二是加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人力度,重点用于茶树品种改良和茶叶品牌建设。三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及其技术改造,增加科技攻关经费,加大茶叶基地建设投人,加大茶叶生产加工购机补贴力度。



3.加强管理指导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茶叶工作,加强管理指导,为全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区农业部门负责抓好茶树品种改良、茶叶品牌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检查督促、指导服务。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茶叶市场的监管和质量标准管理,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4.加强宣传引导

各级各部门要重视宣传工作,加强引导,为全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报道夷陵区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引导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