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示范推广
宜昌市夷陵区柑桔产业发展回顾(南方园艺)
钟家成 发布    浏览1559次   2019-01-25发布

谢合平1  郑文艳1  苏  媚1    钟家成1   胡世全1  汤先锡2

(1宜昌宽皮柑橘综合试验站/宜昌市夷陵区特产技术推广中心,443100;2宜昌市夷陵区农业局)


摘  要:柑橘在宜昌市夷陵区栽培历史悠久,在历届政府的正确领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和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耕耘下,立足资源禀赋,柑橘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临之际,本文对夷陵区柑橘产业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从发展历程、栽培技术、产后处理与营销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夷陵区;柑橘产业;回顾


Review of Citru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Xie Heping1, Zheng Wenyan1, Su Mei1, Zhong Jiacheng1, Hu Shiquan1, Tang Xianxi2

(Yichang Comprehensive test station in Citrus reticulata/Promotion Center of Specialties’ technology in Yiling District, Yichang City, 443100)

Abstract: Citrus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ivation in Yiling District, Yichang City, with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f successive governments,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superior business department, and the arduous effor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based on resource endowments, the citrus industry has been developing and growing. At the dawn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ed citrus industry’s development of Yiling District,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Post-production treatment and Marketing, etc.,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Yiling District; Citrus Industry; Review


夷陵区,古称彝陵,民国元年(1912)改为宜昌县。2001年7月28日,宜昌县被撤销设立宜昌市夷陵区。【1】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横跨长江西陵峡两岸,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夷陵区地跨东经110°-111°,北纬30°-31°,地处亚热带北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得天独厚的柑橘种植条件,是全国重要的优势柑橘产业带。【2】区境土地总面积3424Km2, 包括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种地貌,以山地为主。东南面向平原,地势呈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下降,地势高差1912.6m。其中山地占52.3%,丘陵占47.7%;河谷区仅占8.03%。现有14个乡镇(街道、开发区、试验区),19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2万人,农业人口39.3万人。【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政府始终把柑橘作为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常抓不懈,实现了柑橘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优到精的突破性跨越。2017年,全区有10个乡镇(街道、试验区)114个村近6万农户以柑橘为主业,柑橘总面积达到2.13万hm2,总产量60.56万t,综合收入18.68亿元,户均收入3万元。柑橘面积和产量位居湖北省县(市、区)首位。1997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早熟蜜柑之乡”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26)

称号;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柑橘之乡”称号;2003年,被农业部纳入全国柑橘优势区域县(区);2007年,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宜昌宽皮柑橘综合试验站在此落户;2008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水果大县(区)”称号;2010年,“晓曦红”牌宜昌蜜橘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湖北三大名果”;2014年,“晓曦红”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全国出口茶叶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

1柑橘发展历程

夷陵区柑橘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476年)记载:“果之美者,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蜀汉江陵千树橘”。三百多年前的清朝,柑橘就成为黄陵庙一带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夷陵也是柑橘的原产地之一,据华中农业大学章文才教授记载:1925年美国柑橘专家Swingle,在三游洞发现柑橘原始品种宜昌橙和宜昌柠檬,并确认长果形为宜昌柠檬,圆果形为宜昌橙,至今在三斗坪、莲沱、雾渡河等地高山峡谷仍有分布。

建国前,柑橘已有规模种植,据《鄂西政治丛刊》农林生产调查统计,甜橙产量1933年为1000t,1934年为750t,1935年为250余t。后期因种种原因,果园荒芜,病虫滋生,发展寥寥无几。

1949年,柑橘面积仅31.67hm2,产量92.6t。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开始恢复柑橘生产,到1958年,全县柑橘面积增加到224hm2,产量176.4t。上世纪70年代,全县实行粮柑 “四定”政策(定种植面积,定产量,定交售任务,定口粮标准),掀起了“社社办场、队队建园”的大生产运动,1973年,全县柑橘面积681.07 hm2,产量1727.85t。上世纪80年代,按照“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开始大规模 “山地开发”,推动以柑橘为主的多种经营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1989年,全县柑橘面积5619hm2,产量首次达到5万t,历史新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突破性发展多种经营的决定》,提出了“推动规模开发,组建现代产业,建成多经大县”的奋斗目标。1995年,湖北省统计局公布,宜昌县柑橘面积达到10335 hm2,产量首次突破10万t,达到106150t,位居全省五大水果县市之首。进入新世纪后,柑橘作为高效产业的杰出代表,在全县得到肯定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1年,国务院发文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宜昌市夷陵区,将土城、桥边、艾家三乡镇划入宜昌市点军区,当年减少柑橘面积近1140hm2,减少产量2.58万t。夷陵区成立后,开始实施“整村推进”战略,推进柑橘生产向“一村一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每年新增柑橘面积2000 hm2以上,柑橘成为全区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至2007年,柑橘面积达到20562 hm2,产量301000t。从2007年以后围绕打造全国知名“橘都”目标,进一步聚焦柑橘特色产业,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加快推进柑橘产业做大做强。2009年,夷陵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提升柑橘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以专业化生产为主,大力推进柑橘专业村、专业乡(镇)建设,着力打造生产核心区域。2017年,全区柑橘面积21300 hm2,产量605600t。柑橘面积和产量分别是1949年的672.6倍和6540倍。


1949-2017年柑橘面积和产量统计表

年份

面积/hm2

产量/t

年份

面积/hm2

产量/t

年份

面积/hm2

产量/t

1949

31.67

92.60

1972

503.13

508.30

1995

10335.00

106150

1950

31.67

101.45

1973

681.07

1727.85

1996

10551.00

95345

1951

31.67

101.50

1974

705.60

2495.30

1997

11070.00

146452

1952

31.67

106.30

1975

808.67

1996.80

1998

11171.33

107414

1953

31.67

110.25

1976

1346.33

2414.75

1999

11246.67

194129

1954

32.67

114.65

1977

1668.40

382.15

2000

11437.00

176820

1955

33.33

120.00

1978

2200.80

224.50

2001

10300.00

171000

1956

38.07

142.20

1979

2470.20

1275

2002

9520.00

131358

1957

48.27

150.00

1980

2727.07

1136.3

2003

10800.00

200000

1958

224.00

200.00

1981

3140.13

1605.7

2004

12000.00

165000

1959

247.53

210.00

1982

2756.87

2642.3

2005

13651.00

220490

1960

331.67

260.00

1983

2819.60

8058.3

2006

17537.00

267196

1961

332.00

244.10

1984

3211.73

7616.4

2007

20562.00

301000

1962

95.93

317.10

1985

3366.07

7774.7

2008

21096.00

365000

1963

110.53

230.50

1986

3885.73

15406

2009

21709.00

392000

1964

218.33

374.30

1987

3952.87

23833

2010

22216.00

446000

1965

316.73

403.10

1988

4228.87

6862

2011

22314.00

480000

1966

377.60

413.40

1989

5619.20

49641

2012

22617.00

546500

1967

444.67

547.15

1990

5842.53

16743

2013

22862.00

576800

1968

468.47

685.55

1991

6013.33

44872

2014

22579.00

672800

1969

515.73

1124.00

1992

7390.00

27332

2015

22573.33

541300

1970

440.33

915.65

1993

8257.00

63755

2016

22333.33

689700

1971

450.67

739.50

1994

9308.00

54862

2017

21400.00

606500

2栽培技术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几代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宜昌柑橘栽培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并得到全面推广与普及。

2.1育苗嫁接技术   五十年代中期前,农民习惯用柑橘籽播种育苗,即实生苗。遗传变异大,结果迟,品种混杂,商品价值低。从六十年代开始,培育柑橘嫁接苗,在嫁接技术上大力推广单芽切接、单芽腹接,提高了嫁接成活率,丰富了苗木市场。九十年代,开始推广容器育苗技术,将砧木幼苗移栽到配制育苗营养土的容器内培养、嫁接,培育的苗木根系发达,带土移栽,不缓苗,生长快,投产早。在品种改良技术上,夷陵区大规模的柑橘换种有4次: 第一次,1972-1975年, 通过高接换种,用锦橙和地方良种淘汰了全部劣质实生甜橙,共换种63万多株,基本解决了甜橙老产区品种混杂,商品价值不高的局面。第二次,1987 -1991年, 用低接增果技术, 在尾张温州蜜柑树内膛空枝嫁接龟井25号、国庆1号等良种, 共计167万株。在不引起产量下滑的情况下实现了柑橘品种结构的部分调整, 增加了早熟柑橘, 适应了市场需要。第三次,1994-1998年, 用低接增果和高接换种相结合的办法, 继续将尾张温州蜜柑予以改换, 增加特早熟和早熟温州蜜柑以及椪柑的比重。【4】第四次,2015-2018年,配合老橘园改造,推广了春季低位锯头高接换种技术,采用单、双芽腹接和切接技术,实现一年抽梢,二年扩冠,三年丰产目标。

2.2建园栽培技术  六十年代前,群众习惯于挖窝建园,定植较深,建园质量差。七十年代后,由挖窝改为抽槽(1m见方),由深栽改为露砧栽。九十年代开始推广抽槽起垄栽培技术,实现了一年上山,两年长冠,三年投产,五年高产的预期效果。在栽培模式上,1975年前,以稀植大株,任其自然生长为主。1977年后,开始推广“矮化密植、早果丰产”栽培技术。随着树龄增大,树体开始郁闭,产量品质开始下降,1985年,对矮化密植园进行“疏株扩栽”。1990年,推广柑橘环节管理法,按柑橘生长发育规律分春、夏、秋、冬四季进行管理。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推广老橘园改造技术(密改稀、高改矮、大改小)。2008年,以“改树体、改品种、改土壤、改施肥、改防治、改基础”为代表的标准果园生产技术在全区推广。为适应省力化高品质栽培技术,从2010年开始推广温州蜜柑隔年交替结果栽培技术,利用温州蜜柑大小年结果的自然属性,通过 “春疏、夏控、秋拉、冬重”的修剪办法,让果树在大年多结果;通过“春放、夏控、秋促、冬闲”的修剪方法,让果树在小年休养,不结果。【5】

2.3栽培品种   夷陵区柑橘种质资源丰富,是宜昌橙原产地,过去以甜橙生产为主,仅限于南津关以上长江沿岸,温州蜜柑试种成功后,柑橘生产才扩大到南津关以下的丘陵地区,经过多次引种和长期选育,现有柑、橘、橙、柚四大类60多个品种。用于经济栽培的有夏橙、锦橙、脐橙、温州蜜柑、椪柑、杂柑、柚等。其中本地发现的砧木原始种有宜昌橙、香橙、黄陵庙酸橙和鸦鹊岭酸橙。目前,太平溪、三斗坪、乐天溪等三峡坝库区以橙类、柚类为主,面积1195 hm2,占全区5.6%;长江南津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鸦鹊岭、龙泉、小溪塔、黄花、分乡等镇(街道、试验区)以温州蜜柑和椪柑为主,面积20132 hm2,占全区94.4%。按品种的熟期结构分:特早熟品种近10%,早熟品种45%,中熟品种40%,晚熟品种5%。

2.4施肥方法  七十年代,柑农在采果之前穴施栏粪和人粪,称为“还阳肥”,开始改变过去一年只施一次冬肥的习惯,七十年代后期,果园开始推广绿肥种植,增加了肥源,施肥方法上改为催芽肥、保果肥、壮果肥、还阳肥,施肥种类以氮、磷、钾大量元素肥料为主。1998年开始推广配方施肥。在取样测土基础上,制定柑橘壮果肥、还阳肥配方,根据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不同,适当增施铁、锌、锰、硼、铜、镁等微量元素肥料,受到广大柑农的欢迎。2015年开始,夷陵区开始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每667m2增施商品有机肥150-180kg,化学肥料减少20—30%。

2.5病虫害防治  夷陵区常见病害有12种,虫害30种,甜橙、蜜柑两大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危害。在建国前不防治,太平溪、三斗坪、莲沱甜橙老产区,大实蝇为害严重。五十年代中期才开始推广农药,当时农药配方是石硫合剂+六六六。六十年代推广磷制剂—乐果、1605等。七十年代后期才大量推广杀螨剂。从1979年起开始开展综合防治,普遍推广以虫治虫,挑治点喷,保护天敌。九十年代开始推广病虫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推广“三挂一种”模式[6](空中挂灯、园中挂板、树上挂虫、田间种草),大力推广应用矿物源、生物源农药,降低了生产投资,提高了防治效果。

2.6橘园管理机械   1985年后,开始使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1995年,以柴油、电力做动力的喷药机械开始推广普及。1998年以后,微耕机开始进入橘园用于冬耕松土、开沟施肥。2008年,由夷陵区农业部门研制的第一条山地果园运输生产线投入使用,到目前,全区已安装单轨、双轨、移动式轨道及无轨软索运输线200余条。2010年后,电动修枝剪和橘园除草机械开始推广应用。

3产后处理与营销

1978年前,柑橘果实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果实包装以散装为主、竹筐装为辅。1984年,柑橘销售全面放开,由生产者自主销售,当时的果实包装以筐装为主。1989年,选送的尾张果实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随后定名“晓曦红”牌,并在工商注册。从1991年开始,政府通过举办柑橘节、联谊会、推介会等形式促进柑橘销售,成效明显。1998年小溪塔注册了“小溪塔”牌,1999年龙泉注册了“龙凤山”牌。随后,夷陵区柑橘品牌逐渐增多,比较知名的有“晓曦红”、“夷陵红”“小溪塔”、“洋红”、“金银岗”等。目前,“晓曦红”牌宜昌蜜橘获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和“湖北省三大名果”荣誉称号。2001年,鸦鹊岭率先建立了第一条柑橘分级打蜡生产线,2004年增至31条,柑橘打蜡分级处理能力达142 t/小时。【7】果实采摘和运输中使用了塑料周转箱,减少了柑橘产后处理环节中对果实的损伤,果品流通开始使用瓦楞纸箱包装销售,提高了柑橘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截止2017年,夷陵区已建有柑橘洗果分级厂76家,分级生产线达到80条,处理能力达450 t/小时。与之配套的柑橘包装企业发展到15家,小型气调库13个,库容13 360 m3,可贮藏柑橘8 000 t;引进柑橘深加工企业3家,年设计加工能力5万t,可消耗柑橘鲜果7.5万t。目前与全国12个省(市、区)38个大中型果品批发市场、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超市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近年来夷陵区柑橘鲜果出口量也逐步增大,出口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加拿大、越南、新加坡、泰国、缅甸、日本、欧盟等。


作者简介:谢合平(1975-),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柑橘技术推广工作。E-mail:yl.xhp@163.com。


参考文献

【1】唐皓.《宜昌县志(1979-2001)》:46.

【2】谢合平,阮琼,刘进,等.夷陵区柑橘产业现状及转型升级建议【J】。基层农技推广,2018,6(3):75-77.

【3】谢合平,刘进,胡世全.宜昌市夷陵区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果业信息,2016,32(12):16-18.

【4】应荣枢.坚持群众选育  不断提高柑橘良种化水平——宜昌县柑橘选种50年【J】。柑橘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0,16(5):7-8.

【5】谢合平,易晓红,徐陈,等.一种可复制的精品橘园建设模式【J】。中国果业信息,2012,29(6):8-9.

【6】蒋迎春,王志静.柑橘园“三挂一种”病虫害生态防治。农家顾问,2009,(9):45.

【7】谢合平,胡世全,钟家成,等.宜昌市夷陵区柑橘采后加工现状及对策【J】。中国果业信息,2011,28(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