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问答详细

【医疗卫生健康】 父辈患有糖尿病,对子女来说糖尿病究竟是宿命?还是机会?

187****9786 发布于2020-11-03

父亲患有2型糖尿病,本地村医上门随访的时候,多次强调要注意控制饮食,少吃甜食,控制体重,增加运动,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糖等等,请问,父辈患有糖尿病,对子女有何影响?平时生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关注问题 分享举报
  • 关注者
    1
  • 被浏览
    1299
4个回答
  • 屈廷啟 落叶水果
    专业领域:生物工程
    2020-11-04
    屈廷啟 落叶水果
    专业领域:生物工程
    2020-11-04

    喝桑叶茶试试,我是为了治疗自己的糖尿病才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制作桑叶茶的,坚持喝了一段时间,血糖控制良好,相关医学知识,可以到中药典籍和现代科学期刊上找。

    赞同1举报
  • 杨兴国 医疗卫生健康
    专业领域:泌尿外科
    2020-11-04
    杨兴国 医疗卫生健康
    专业领域:泌尿外科
    2020-11-04

    糖尿病具有家族史和遗传性,患者确诊为糖尿病了,子女也需要定期查下血糖,有病变早期干预。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血糖控制不稳定时相关并发症如眼睛的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受损、血管及外周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等发生率增高、并发症对机体的损害程度增高。再者糖尿病患者对感染的耐受性也比一般人差。

    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控制好血糖,控制饮食、少吃油盐、荤菜、米、面,可能多吃蔬菜和含糖量少的水果(管好嘴);迈开腿(坚持每日适量运动);按医生嘱托定期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按医嘱定期测血糖和定期往内分泌科复诊。

    赞同1举报
  • 望开宇 医疗卫生健康
    专业领域:临床医学
    2020-11-04
    望开宇 医疗卫生健康
    专业领域:临床医学
    2020-11-04

    糖尿病是有遗传的,不过它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比如1型糖尿病遗传的主要是使胰岛容易遭受病毒攻击并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的基因,2型糖尿病遗传的是使胰岛素分泌功能较差,容易发生肥胖,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伴胰岛素抵抗的基因。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得了糖尿病,他的子女并不是一定会得糖尿病,而只是得糖尿病的机会比那些父母都无糖尿病的人多一些。

    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相关,两者共同作用。遗传因素所说的就是容易患糖尿病的倾向,即家里有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后代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有这种容易得糖尿病的倾向,还不至于得糖尿病,也就是说先天因素,得再加上后天环境的影响,才可能得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分为四个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遗传与人体白细胞抗原相关,具有某些类型的人体白细胞抗原的人,胰岛容易受到病毒或其他毒性物质的损害,继而容易发生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性破坏,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遗传机制极为复杂,长期以来对2型糖尿病的遗传问题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是“节约”基因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导致我们患2型糖尿病的遗传基因,可能正是远古时期经常受到饥荒威胁时,帮助人类存活下来“节约”基因。这种基因善于在人获得食物的时候,把多余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存储起来,以备在一时找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忍饥挨饿时候熬过去。这本来是人类长期在逆中得以生存的救命基因,但到了不愁温饱的今天,“节约”基因由大功臣变成了大问题,他容易使人发胖,促发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也容易使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出现问题,这些都会使糖尿病发生危险性增加。同样的,光有“节约”基因尚不足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诱发2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包括过度饮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等生活方式,及各种应急状态,也就是过分的劳累、精神紧张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糖尿病的发生。所以即使家里没有人得糖尿病,自己有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会得糖尿病的。

    总之,无论怎样的遗传背景,如果能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控制体重,适当增加运动量,合理膳食,限制饮酒和戒烟,可以很好地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赞同1举报
  • 孔昌盛 医疗卫生健康
    专业领域:医学检验
    2020-11-06
    孔昌盛 医疗卫生健康
    专业领域:医学检验
    2020-11-06

         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之前通常会经历一个“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糖尿病”的阶段,即“糖尿病前期”。因此,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定期体检是必要的,可结合之前的血糖水平进行比较,看是否有明显升高,若有明显升高,即使低于参考区间上限,也建议去内分泌科门诊做专业评估和指导。

    赞同0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