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当前位置:首页>线上科技馆 > 政策制度 > 市/区
夷陵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 (2021-2025年)
浏览557次   2022-11-20发布

区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夷陵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夷政办发〔2022〕4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小溪塔街道办事处,东城试验区管委会,区直各单位:

  《夷陵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区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20日

 

夷陵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
(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以下简称国务院纲要)以及《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提升夷陵全民科学素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坚定贯彻实施国务院纲要和省、市实施方案,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区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以高质量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实施区委“2345”总体发展战略,助力建设宜昌现代产业集聚区、构建城市新增长极贡献强有力的科技智慧和力量。

  (二)基本原则

  在坚持国务院纲要和省、市实施方案确定的“突出科学精神引领、坚持协同推进、深化供给侧改革、扩大开放合作,坚持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共享发展、社会化协同发展、普惠共享发展”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眼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因责制宜、因人制宜,落实以下三项原则:

  强化依法科普。持之以恒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推动各级各单位法定科普职责落地落实,以法治力量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

  线上线下互融。借势借力打造线上线下科普矩阵,线上重点瞄准手机终端加强移动互联网科普信息化能力建设,常态化推送科普信息;线下重点瞄准人员密集地布局科普设施、建设科普阵地、开放科普场所,对不同类型人群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城乡一体发展。增强科普资源均衡化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促进科普资源下沉,向科普资源欠缺区域倾斜,向人流集中的区域倾斜。鼓励先进帮后进,以城带乡推动城乡科学素质工作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区科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同步改善,大科普意识深入人心,科普能力显著增强,科普教育辐射全域,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体系优化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务覆盖率和科技工作者科普参与率显著提高,科普服务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得到广泛弘扬,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6%,全区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推进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公职人员等人群为重点,推进五大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分类指导、精准服务,以群带面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升。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技能。

  (一)推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培育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持续推动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坚持立德树人,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校校行”活动,宣传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梦想。

  认真对照课程标准实施科学教育。引入优质科普资源,办好科普课堂。开展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遴选和推荐优秀的科普绘本、科普动画,将科普诵读、科普展播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联合社区、家庭、幼儿园开展科普亲子活动。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加大趣味科学课程的开发和共享,鼓励支持学生组建科技类社团,开展科技实践与探究,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

  注重提升教师科学素质。将科学精神考察纳入教师引进、招聘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师培训重要内容,强化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健全中小学科学课教师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培养、调配和激励机制,通过技能大比武、科普微课堂竞赛等形式,激发科技教师潜力,锻造一批专业素养高、表达能力好且热心公益的科普名师,打磨推出一系列集专业性、趣味性、可普及性于一体的科普优质课。

  广泛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引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少年宫、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学校等科普场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引导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具备科普条件的行业部门开发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免费提供科普资源。鼓励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大力开展课外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活动,推行“科普+研学”模式,组织青少年参加生态小公民实践、科学调查体验、高校科学营、“大手拉小手”科学探索、青少年科技节、青少年科技竞赛等活动。积极创建省、市、区科普教育学校,放大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助推基础教育“双减”工作,厚植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沃土。依托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展教资源,送优质科普资源下乡村,促进偏远地区青少年科学素质同步提升。

  (二)推进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五链一体”建设,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劳动力生产技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就业技能培训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相结合,分层分类开展科技教育培训。统筹实施农民培训项目,开展高素质农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春耕备耕、秋冬播、动物疫病防控、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配方施肥等专题培训。引导文化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农村青壮年提高生产技能、厚植“三农”情怀、激发创业热情,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带头人、创业致富领头雁,让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挑大梁”。分层分类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依托春风行动、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技能竞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技能大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竞赛、巾帼技能评比等项目载体,提升农民转移就业技能。

        开展农村科学思想文化教育。健全农村科技志愿服务机制,依托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技服务中心和各类科普基地资源,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借助各村微信群等信息化平台,及时推送紧跟农时农事农情、切合农急农需农缺的科普信息。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等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

  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引导优质科普资源向农村流动,建立健全“农技专家结对帮扶”机制,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方式,多方向培育现代农业技术型企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以科技赋能产业效能。发挥科普阵地、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农民职业技能、安全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训中的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推广“科普+产业”发展方式,促进粮油蔬菜、柑橘、猕猴桃、茶叶、畜牧、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创新发展。

  (三)推进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着力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加快建设宜昌现代产业集聚区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撑。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范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建功十四五 奋进双千亿”系列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参加国家、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开展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方法和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为主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队伍,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加大科普投入,促进科普工作与科技研发、产品推广、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有机结合,把科普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将企业宣传与科普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宣教活动,加强企业职工科学素质教育。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博士工作站,强化科研攻关,开展学术交流,培育壮大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引导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优势,面向社会提供科普服务。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价。鼓励企业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突出对食品饮料、绿色矿业、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关键环节人才的培养,加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大数据、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领域职业技能培训。推广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创建经验,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

  (四)推进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把握老年人特点,广泛普及卫生健康、网络通信、智能技术、安全应急等老年人关心、需要又相对缺乏的知识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应用等能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丰富老年人生活。积极创建科普惠民社区(村),示范推动社区(村)科普能力提升,经常性开展科普活动,增强社区(村)科普服务对老年群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帮助引导老年人培育健康文明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增强适应现代社会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开展智慧助老服务。加强家庭、社区、社会协作,针对老年人的诉求和困难,依托老年大学、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服务,提升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识别网络谣言和电信诈骗的能力,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

  开展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通过展板宣传、科普讲座、科普读书会、科普培训等形式,引导老年人掌握科学生活、安全自救、健康养生等科学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

  支持开展银龄科普。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让老专家在科学素质建设中体现价值。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农村、校园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老年大学建设,促进科普元素与现有课程的有机结合,开设特色实用科普教育课程,增强老年人接受科普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推进公职人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强化领导干部、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其他履行公职的人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树立科学执政理念,提高科学决策和执行能力,增强落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

  深入推动科普进党校。推动形成公职人员学习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的制度性安排,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纳入党政机关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并推动实施。将科普教育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教学课程,突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技知识的学习培训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

  深入推动科普进机关。在机关理论学习中注重安排科学素质课程,增强机关科普氛围。鼓励机关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争当科技志愿者。依托湖北省干部在线学习、学习强国、法宣在线等网络教育平台,满足公职人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在公职人员录用及考核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

  三、实施重点科普工程

  加快实施五大重点科普工程,筑牢科普之基,切实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实施科普基础建设工程

  统筹推动公共科普设施建设。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融入全区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大科普投入力度,打造一批公共科普服务平台。强化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推动将科普设施和科普内容作为法定内容植入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具备科技教育、培训、展示等多功能的开放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设施。支持区科技馆升级建设和运营管理。支持中小学校建设科学实验室、创客教室、科普图书室等设施,构筑校园科学教育平台。因地制宜改善村(社区)科普设施,拓展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设施科普功能,建设农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e站,依托农家书屋设立科普阅览室。在有条件的镇村建设科普村镇、科普广场、科普公园、科普湿地,配置科普大屏。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建设微型科普馆。鼓励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公园、广场、购物中心等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拓展科普服务功能。

  支持社会兴办科普设施。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力度,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加大科普投入,激活社会科普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投入科普,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围绕优势产业、优质资源支持各类主体创建科普基地,高标准建设并命名一批科普教育基地,打造西陵峡地质科普走廊、西北山区茶业科普走廊、环百里荒农旅融合科普走廊,培育种类齐全、特色鲜明、品质较高的科普基地集群。鼓励科技企业、众创空间等创新主体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拓展科普功能,新建科研设施同步配套科普功能。

  (二)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

  着力构建智慧科普平台。发展“互联网+科普”,突出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推进科普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增强线上科普能力。借力“科普中国”“科普湖北”“宜昌科协”“全民科学素质”等权威科普信息平台,瞄准区域发展和群众需求精选科普内容,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汇集和传播能力。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线上线下科普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元、高效、精准、普惠的科普资源供给和科普服务,为公众提供科学权威、及时高效、通俗易懂的优质科普服务产品。

  全力推动全媒体科普传播。充分发挥科普网站、科普大屏、科普e站、手机APP等各类平台的不同特性,实现优势互补。加强“科普中国”手机客户端推广,助力科普中国的落地应用。大力推进直播科普、远程科普、云游科普等线上科普教育,增强科普趣味性和吸引力。积极发挥科技工作者作用,普及用活微信、微博、钉钉、QQ、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以及公众号、视频号等自媒体平台,建强线上科普阵地,培育线上科普红人,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定向科普,扩大科普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区政府网站、电视、“村村通”广播、“云上夷陵”APP、“夷陵一家亲”APP等区级媒体开辟科普栏目,及时推送优质科普信息。推动区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微信公众号开辟科普栏目,常态化发布科普信息。

  (三)实施应急科普工程

  建立常规科普与应急科普协同机制。将应急科普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坚持日常宣教与应急宣传相统一。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行业部门协同发力,实行应急科普资源互补,有针对性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宣传,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种灾害事故风险。

  提升应急科普服务能力。建立应急科普专家库和科普资源信息库,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网络、进公共场所”。加强应急救护培训,提升专业队伍应急水平与群众自救能力。在“4.7”世界卫生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6月安全生产宣教月、“11.9”消防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重要时间时点,统筹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夷陵区防灾减灾生命安全体验科普教育基地、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等科普阵地和消防救援大队、应急管理部门等单位的应急科普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

  建设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专家、媒体紧密联系互动,建立应急科普协调联系机制,统筹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消除公众疑虑,维护社会稳定。适时组织开展各类应急预案演练,提升群众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四)实施科普创作工程

  支持科普研发创作。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形态,提升科普创作水平。支持科普展品研发和动漫、短视频、游戏等适于网络传播的优秀科普作品开发。重视发展科普讲解、科学演示、科学脱口秀等新型传播形式。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推广力度。

  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鼓励通过开发优秀科普作品助力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推动产生有水平、有社会影响力的原创科普精品。

  (五)实施社会化科普工程

  支持“科普+”新业态发展。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发展科普新业态,创办科学商店、科学咖啡馆、科学酒店、科学工作坊、科普展教厅(室)。鼓励旅游景区景点拓展旅游科普功能,打造“景区+科普”网红打卡地,丰富旅游业态。推动科普事业市场化发展,鼓励科技文化企业创办大型科普类综艺节目、创作开发影视作品。

  推动科普服务社会化。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市场等联动发展、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营造重视科普、支持科普、参与科普、接受科普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和科普阵地建设,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企业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科普教育。支持各类科普工作室发展。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

  推动区域科普协调发展。推动科普融入富美夷陵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探索“科普+乡村振兴”“科普+文明创建”“科普+旅游”“科普+科创”“互联网+科普”等融合发展方式,以科普促科创、科慧。区、乡、村联动开展科普之春、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传统品牌科普活动,示范带动科普活动常态化开展。积极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促进全域科普建设,实现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

  四、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实施,坚持党的领导、政府组织、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着力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各地各单位特别是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到本单位“十四五”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一体推进,做到“有分管领导、有股室负责、有规划计划、有经费保障”,实行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区政府办、区科技局(科技发展中心)、区科协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加强组织、协调、服务,指导督导各地各单位共同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各乡镇(街道、试验区)要担当起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体责任,把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地区科技创新相关规划和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对照全区总体目标明确本地工作指标,压实工作责任,加大推动力度,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完成科学素质建设目标。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全区党政机关年度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内容和重点督查事项。

  (二)强化政策保障

  保障经费投入。区财政保障区级科普经费投入,建立逐步增长机制。各地各单位要加大科普经费保障投入力度,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对科普投入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投入科学素质建设。强化科普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将科普人才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严格按照科普投资项目绩效评价要求,强化项目科学管理。

  完善激励引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健全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广泛凝聚社会科普力量,调动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纳入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要求。健全科普工作者考核评价体系,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给予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待遇,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完善和优化科普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大人才举荐培养力度,坚持开展“夷陵区青年科技奖”“夷陵区最美科技工作者”“十佳农民”评选宣传工作,推荐申报“宜昌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宜昌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宜昌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宜昌市农村实用拔尖人才”。

  (三)建强科普队伍

  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科技志愿者、科普工作者的科普主力军作用,构建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大力培育科普场馆、科普基地、新媒体科普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提高科普专业化水平。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设立科普岗位,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加强女性科技创新、科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依托中国科技志愿服务平台,招募科技志愿者,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建立覆盖区、乡、村(社区)的科技志愿服务队伍,推动中国科技志愿服务和“5210我爱夷陵”志愿服务平台的融合互动,建立完善科普资源共享共建的科普联盟。

  强化镇村科普人才培养。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科学教师、科技辅导员、乡镇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村科普员等基层科普工作者的培训、引导力度。发挥“三长”制(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的优势和作用,发展基层科普员,建立健全科普工作网络,增强基层科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