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当前位置:首页>线上科技馆 > 科普知识
想把小龙虾吃绝?先搞清楚:你吃的是哪里的小龙虾……
浏览338次   2024-08-10发布

最近,气温虽然一再挑战人们的“底线”,但依然无法阻挡吃货们对路边摊“啤酒+小龙虾”的向往。经常能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小龙虾只喜欢生活在污染严重的臭水沟里,还喜欢吃腐烂的污物,体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和病菌寄生虫,不适合食用。那么,市面上售卖的小龙虾,真的这么肮脏吗?食用小龙虾又是否安全呢?

01 “入侵”的野生小龙虾确实“可恶”

小龙虾正式中文名叫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河流、湖泊、池塘和沼泽中。1930年前后作为牛蛙饲料由日本人引入中国。1929年由日本转殖到我国。21世纪初前后,小龙虾的食用价值逐渐得到开发,开始成为水产养殖领域的“新宠”。到2019年,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中以湖北省的小龙虾养殖业最为发达。

H4XaJXDHbfDxtwb6.jpg

工作人员正在筛选小龙虾。(来源:新华社)

在我国野外,自然繁殖的小龙虾也站稳了脚跟,甚至在一些地区带来了生物入侵问题。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说法:中国人每年要吃掉那么多的小龙虾,完全可以把它们给“吃绝”!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外来入侵物种是可以只靠“吃”来完全控制住的。

snQwaxSbx1sDp4xN.jpg

科技人员在展示小龙虾(来源:新华社)

我们食用的小龙虾绝大多数来自于人工养殖,而不是生活在野外的小龙虾。在野外,小龙虾的适应力和繁殖力都非常强,当处于溶氧量极低的污水中时,它们能爬出水面,将空气吸入鳃腔进行呼吸;也能爬上陆地,从一片水域迁移到另一片水域;甚至即使自己栖息的水塘干涸了,也能在淤泥中掘洞,躲藏在里面长达4个月,直到雨水再度来临。

小龙虾食性极杂,无所不吃。除了吃水中的动物尸体和有机碎屑之外,也捕食本土鱼类的卵和幼鱼,本土两栖类的卵和蝌蚪,啃食水生植被,甚至有可能进入水田破坏秧苗。

iKiPkDPPEQ47ezr2.jpg

来源:新华社

小龙虾喜欢挖掘洞穴的习性也使得它们可能会对水田和鱼塘造成破坏,甚至毁坏土质堤坝等水利设施,引发管涌和决堤。

小龙虾还会携带和传播白斑病等对本土的淡水虾蟹等甲壳类致死率较高的传染病。

这些入侵到中国野外的天然水体中的小龙虾,在局部地区,对淡水生态的平衡,本土物种的多样性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不小的威胁,对于它们的入侵和扩散,我们应加以重视和控制。

生活在野外(特别是受到污染的水体)的小龙虾,一般不建议食用,如果捕获到它们,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处死后作为动物饲料或有机肥料。

02 生活在清洁水质中的小龙虾并非“妖魔”

小龙虾能够耐受重度污染的恶劣水质,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只能生活在脏水里。实际上,那些生活在溶氧量充足的清洁水质中的小龙虾,其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都比栖息在脏水中的同类要强得多。

食腐也并非是小龙虾独有的习性,除了小龙虾外,野生的蟹类(包括俗称大闸蟹的中华绒螯蟹)、鳗鲡,以及龟鳖和螺类等也都是水中的“清道夫”,会吞食水中的动物尸体和腐烂的有机质。

寄生虫更不是小龙虾的“专利”,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几乎所有的淡水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等都能或多或少的携带能感染人体的寄生虫。

shE97h7FzA5hnTX9.jpg

村民将小龙虾装车送往市场销售。(来源:新华社)

实际上,只要生长的水体环境清洁,小龙虾与其他的水产品并没有什么不同。一般来说,市场上正规售卖的食用小龙虾,其本身和养殖环境都要经过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管和检疫,才能投放市场。只要在烹饪前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并彻底煮熟,一般来说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大家不必因为网络上一些没有根据的谣言而产生恐慌。

03 如何吃小龙虾?这是门学问!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吃小龙虾呢?记住以下4个原则:

38aEXDAeP7EESQM7.jpg

烹饪后的小龙虾(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去除原则

除了在下锅烹饪之前多次刷洗小龙虾,去除其身体表面附着的淤泥等杂物之外,小龙虾的消化道(俗称的“虾线”)里含有半消化的食物和粪便,也应该去除。头胸甲内的肝胰腺(俗称“虾黄”的生殖腺附近黄褐色较软的组织)也不宜食用。

▶15分钟原则

烹煮小龙虾的时间应至少超过15分钟,将小龙虾彻底烧熟,杀灭其可能携带的病原体。

▶不吃原则

这里的“不吃”,是指不要食用死亡的或者来路不明的小龙虾,以免食物中毒。

▶适度原则

过量的食用小龙虾有概率会引发哈夫病,导致横纹肌溶解,因此敏感人群不建议过量食用小龙虾。

小结

总之,只要保证小龙虾的来源干净卫生,处理方式和食用量得当,我们就可以尽情享用这道夏日的美食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作者:胡恺 科普研学导师、CCTV-9纪录片频道科学顾问

审核:余梵冬 中国水产学会科普专家团队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博士

出品:科普中国

本文封面图为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0.2910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