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陈毅然 | 行走在乡间的村医——记雾渡河镇小庙村乡村医生王南林
陈天孟 发布    浏览787次   2024-01-15发布

FTBFawtdQdsjrD5X.jpg

王南林,夷陵区雾渡河镇小庙村一名乡村医生,自98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清江坪、符家坪、小庙村做乡村医生,他的足迹踏遍村庄的每一片土地,他的身影留在每一片阡陌田埂。我是在雾渡河支医期间,“323”攻坚行动下队时,偶然结识他的。

王南林医生,约莫四十多岁,个子不高,平头,皮肤黝黑,脸颊瘦削,额上浮现出几道深浅的皱纹,一看就是长年风吹日晒留下的烙印,但双眼炯炯有神,虽瘦,却显得健硕、干练而精神。

第一次见到王医生时,是酷暑难耐的夏日,他正踩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随身背着一个简易的药箱,头顶烈日,穿梭在林间山路,随行的同事告诉我,那是王医生正赶往村民的家中,上门去为罹患疾病的乡亲们监测血糖血压,观察病情。那是一截陡坡,王医生铆足了劲儿,使劲儿蹬了蹬油门儿,兴许是刚下过雨,乡间的泥巴地湿漉漉的缘故,车轮有些打滑,尝试着冲了好几次,总上不去,只好作罢。他将摩托车推到路边的一棵大树下,停稳当后,背上药箱,准备徒步爬上山坡。我和同事刚好途经此处,简单交谈后,相互握手,欣然同行。

王医生一边带着我们穿过一条山间小路,一边话家常地说,自从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慢性疾病的规范化管理,筛查出的慢性病患者真不少,几乎每个季度村医都要上门为患病的乡亲们监测血压血糖,并将他们的病情一一记录入档。而今天要去的是一名姓王的村民家中。我们一道翻过一个土坡,穿过一片低矮的灌木丛,然后跨上好多级的青石阶,石阶一次仅容得下一人通过,山坡的阴面是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临溪的岩石上布满了草绿色的苔藓,很是湿滑。终于,我们踏上了一块平坦的道场,道场并没有用水泥砌地,随处可见深浅不一的泥坑,里面还积着尚未被完全蒸发的泥水。抬头,只见一层白墙绿瓦的小平房映入眼帘。房子外墙上挂着扫帚、簸箕、篓子;墙角处竖着锄头、铲、锹等农具;而西面屋檐的墙角还整齐码放着一排排柴火,房屋的西面往下一道矮坎是一排猪圈,依稀听见猪的哼哧声从朱红色的窄门里传出。跨入堂屋,只见乌漆的横梁,斑驳的墙壁,随处可见墙沿爬行着的裸露的电线,虽说屋外是赤日炎炎,但屋内却依旧光线昏暗。女主人听见声响,从里屋踱步出来,那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妇人,眼袋深大,脸略显浮肿,穿着一件花布薄衫,显得胸前空荡荡的。

她一见到王医生,瞬间就明白了来意,“王医生,您儿又来了……这么热的天儿,您看……您们儿坐,您们儿坐……”她边说,边随手拉来几把小椅子招呼着我们坐下,又赶紧忙乎着泡茶。王医生一边从背包里掏出血压计、血糖仪,一边关切地询问起老妇人近来身体状况。“王医生,托您儿的福,最近身体都还好……就是上次做了手术到现在,已经过了复查时间了,没空去复查,您儿看这家里头,上面还有个老人家,家里还喂着一头猪,哪里离得开人哦……”王医生耐心地听着,手上并没停,卷起妇人胳膊上的袖子,一边展开血压计的绷带。由于常年下队,他已和村民们非常熟络,村民们的病情也都了然于胸。原来,就在几个月前,老人一边乳腺有点胀痛,摸上去有个鹅蛋大的硬疙瘩,去检查发现长了个瘤子,很快将瘤子切了,病检结果竟是恶性肿瘤,紧接着又做了单侧乳腺的切除和周围淋巴结清扫的大手术。“130/70,血压正常。”王医生一边松开缠绕在妇人胳膊上的绷带,一边缓缓地问,“老人家,您做完手术现在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啊?”“没有,没有。好着呢。”王医生一边缠紧血压绷带,一边语重心长地说:“老人家,身体是自己的,该去医院复查的还是得去,得听医生的话不是?”“是,是,是,是这个理儿。”妇人忙不迭地应和。接着,王医生又从包里抽出一沓表,埋头“沙沙沙”地在表格上记录着什么。凑近了才发现,那一沓沓的,密密麻麻的,竟都是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档案。“老人家,您儿最近两个月血压控制还不错,药继续这样吃,夏天啦,天热,要特别注意血压啊,每天按时吃药,可别忘了啊!”王医生对比这几个月血压波动数值,给出了诚恳的忠告。

小庙村,是紧靠雾渡河镇的乡村,现又将原符家坪村、鹞子河村、双龙山村、小庙村都合并了,地域面积广阔,近五十平方公里,山高林深,险峻崎岖。我很好奇,这么大的地域,这要把全村患病的村民挨家挨户地跑遍,得多长时间啊?王医生告诉我,“怎么也得两个多月吧。这一拨儿刚结束了,又要开始下一轮呢。”我感到难以置信,现在正值盛夏,赤日炎炎,骄阳似火,哪怕在这偏远的山区,也让人酷热难耐,大汗淋漓,更别提还要在烈日下跋山涉水下队到家户人家呢,见我一副不可思议的模样,王医生淡定地说:“现在还不是最难的,大不了晒晒太阳,流点汗,排排毒,最难的是每年一到冬天,冰天雪地,大雪封山,有些偏僻的山上,像是双龙山,海拔1300米,不仅摩托车上不去,爬山都够呛啊。”

王南林医生一年四季行走在阡陌交错、蜿蜒盘旋的山村小路,不辞辛劳,尽职尽责,十里八村都交口称赞。

在双龙山上住着两老儿,无儿无女,老妇人叫周可香,老伴儿叫颜生昌,八十有六。周可香老人前些年给排查出血压高,要长期服药。可老人家一辈子久居深山,鲜少下山,现在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恐更难下山去取药。王医生就定期往老人家里跑,特地上门免费送药,一并监测血压、指导用药。这来来去去,已经连续送了两三年药呢。前不久,她老伴儿也查出了血压高,王医生往老人家跑得更勤呢。两老儿对王医生也是千般万般言谢。

y793Zt6J9NY3y4W4.jpg

听村民讲,在小庙村5组,有个单身汉,五十来岁,经济十分困难,有一天,他突发腹痛,村民们帮叫来了王南林医生,王医生气喘吁吁刚到,见他疼得捂着肚子满地打滚儿,立马蹲下,扛上他,拔腿往外,边喘着粗气说:“送,送医院!”王医生本就个子不高,背着一个六七十公斤,五大三粗的男人,穿过一垄一垄田埂,跨过一道一道田坎,迈过杂草、荆棘,和灌木藤蔓,豆大的汗珠像筛子般一颗连着一颗流淌下来,汗如雨下。王医生佝偻着,硬撑着背出了两里地,把病人送到镇医院后,经检查确定需要住院治疗,于是,又帮忙安排他入院,大概住了十来天病情有所好转,可单身汉孤家寡人,家境贫困,王南林医生又联系到村委会干部,辗转通过民政部门帮助解决了他的住院费用,解决了他的实际困难。

王南林医生生性乐观,向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

在贺家湾有个82岁高龄,姓邹的老人,她老伴儿也是八十多岁,仅有的一个儿子精神却有点不正常。原本就家徒四壁,绳床瓦灶,家贫如洗,可怜邹老又查出了肝癌,贫病交加,让本已捉襟见肘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穷困潦倒。这几年,老人家疾病缠绵,病入膏肓,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多处,只能卧病在床,成日躺在一张垫着层薄褥的铺板上,红底碎花的被面搭着身子,褪了色的枕芯,和杂七杂八的衣物被随意耷拉着。一道昏黄的光线从土墙上开的窗棂穿透进来,照见窸窸窣窣的尘埃,照见铺板上的老人瘦骨嶙峋,骨瘦如柴。王医生看到老人这副模样后,心头不禁一颤,为之动容,老人的时日不长了,他似乎做不了什么,这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而这种无力感又衍生出一种深深的自责和愧意。在疾病面前,在死亡面前,人类的力量是那么微弱和渺小,又是那么束手无策、徒劳无力。

      到后来,老人连小便也困难了,只能靠一根尿管维持。可如果尿管长时间不更换,很容易滋生细菌,继发感染。王医生主动承担起了帮忙老人换尿管的工作,这样的差事通常不大会有人情愿去做的,但他不嫌脏不嫌累,每周一次,雷打不动,似乎这样会让他内心的愧意少一些,良心好受一些。无论是夏日狂风暴雨,还是冬天雨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他都从未间断过,这一坚持就是大半年的时间,直到老人仙逝。

RwMPkFXxy8BDR7SA.jpg

在双龙山大溪坪,有一个姓邹的中年人,四十多岁,患糖尿病四五年了,后来又不幸腰椎骨折,只能长期瘫痪在床。卧床时日一长,尤其在烦闷燥热的夏天,最易生褥疮。再加上多年的糖尿病,导致创面久久不得痊愈。王南林医生看到患者压出的褥疮后,隔三差五地就上门帮忙翻身拍背,清理创面。由于双龙山山高路远,一到冬天,更是冰雪严寒,寒风侵肌,崎岖不平的山路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雪,王医生艰难地在雪地里向山顶爬行,任风刀霜剑,寒风刺骨。这并不是王医生行过最艰难的路,只因心中有着信念,胸中有着职责,这条路上,他从未感到孤独,这条路上,他从来很自豪。

下队,几乎是王南林医生的日常工作常态,在疫情期间,还有一个常态,就是采核酸和消杀。由于山村里多是留守和行动不便的老人,王医生,就经常穿着一身防护服,亲自上门去为村民们采样,一旦被检测出新冠阳性,还要每天上门到村民家中进行消杀。山区地广人稀,他常常是早上六七点就出门,一直忙乎到深夜,整个人都一直钻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面,汗流浃背,憋得喘不过气儿。一整天下来,就像是腌在泡菜水里的黄瓜儿,恹恹儿的。连续两个月,几乎天天如此。

陈家湾就有两口子,媳妇儿被安排在隔离点隔离,男人居家隔离,时日一长,家里断了粮,王医生每次上门采核酸和消杀时,就为他送去自己家里预留的牛奶面包和食物。其实,在王医生心里,他们不仅是患者,更是亲人,关爱他们,就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般,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事情。

王南林扎根基层乡村二十余载,大部分时间他都辗转奔波在乡间小路,这样一份在常人看来无比辛劳的工作,但在他身上,却感觉不到丝毫的倦怠,反倒能强烈感受到一股蓬勃昂扬的气势,阳光乐观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他把每一次下队随访诊治都当作一份生活的馈赠,都会心怀感恩地去记录,去体验,沉浸其中,领悟人生。王南林医生还有个习惯,会将每天的工作都详细记录下来,翻开他那沉甸甸的工作笔记,时不时会发现一两首即兴小诗:

老年查体下乡村,

党的关怀暖人心。

民生细节全想到,

一心一意为人民。

送来拳拳医者心。

精查细检不怕累,

何惧烈日与暴雨。 

健康扶贫乡下行,

村庄美景悦心目。

心与百姓同忧喜,

居民健康是第一。

 ……

王南林医生,一位行走在乡间的乡村医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抚慰和心灵关怀,真正用他毕生的实际行动去践行了——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asFrwA3Nwbxci1P5.jpg

陈毅然,主治医师,系宜昌市散文学会理事、夷陵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理事、华中凤凰诗社社长,夷陵人民医院“杏林文学社”社长。 主编出版《剪缕春光听杏花——-2016年度夷陵医院杏林文学社年度选本》,个人作品在《南方散文》《民族大家庭》《当代作家》《三峡文化》《三峡风文化周刊》《夷陵收藏》《三峡日报》《三峡晚报》《湖北日报》《新三峡》《长江文学》《宜昌作家》等国内外纸质多媒体刊物均有刊发。

来源:印象红磨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