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技科普
夷陵区茶园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张春蓓 发布    浏览1125次   2021-07-06发布

一、茶小绿叶蝉

学名 Empoasca vitis (Gothe),属半翅目,叶蝉科。 别名 茶小绿浮尘子、叶跳虫。 分布 分布于中国各产茶地区。 

形态特征 :成虫自头至翅端长 3.1~3.8mm,淡绿至黄绿色。头顶 有 2 个绿点,头前有两个绿色圈(假单眼),复眼灰褐色。中胸小盾 板有白色条带,横刻平直。前翅前缘基部色较深,绿色,翅端部透明 五色或浅烟褐色,第三端室长三角形,前后两端脉基部起自一点。足 与体同色,但胫节端部及跗节绿色。卵新月形,乳白至淡绿色。若虫 5 龄,初期乳白色,后渐转黄绿色,三龄时翅芽始露。 

危害状: 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茶树嫩茎、嫩叶的汁液进行危害,与 小绿叶蝉混杂发生,在中国各茶区发生普遍,受害轻者,芽叶失绿、 老化,影响茶叶产量、品质;受害重者,顶部芽叶呈枯焦状,茶芽不 发,无茶可采。1 年发生 10 代左右,多以成虫越冬,但华南可以各虫 态越冬。

发生规律 :长江流域 1 年发生 9~11 代,安徽 10 代,福建 11~ 12 代,广东,广西 12~13 代,海南 15 代,长江流域以成虫在茶树上 越冬。广东、云南无明显越冬现象,冬季也可见到卵和若虫。长江流 域茶区越冬成虫在 3 月中下旬气温 10℃以上时开始话动,3 月下旬产 卵,第一代若虫于 4 月上中旬出现后,隔 15~30 天发生一代,世代重叠,每年出现两个高峰,第一高峰在 5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夏茶受 害重;第二高峰在 8 月中下旬至 11 月上旬,危害秋茶。 

防治要点 :(1)物理防治:在成虫期可用黄板诱杀;茶园内不 间作豆类作物,及时铲除杂草。及时分批勤采,必要时适当强采,可 随芽叶带走大量的虫卵和低龄若虫,降低虫口密度的同时恶化食源, 控制种群密度。(2)生物防治:在湿度高的地区或季节,提倡喷洒每 毫升含 800 万孢子的白僵菌稀释液。(3)化学防治:发生严重的茶园, 越冬虫口基数大,应在 11 月下旬至次年 3 月中旬喷洒 24%溴虫腈悬 浮剂 1500~1800 倍液,以消灭越冬虫源。春茶结束后第一个高峰到 来前每百叶有虫 20~25 头时,或第二峰前百叶虫量超过 12 头时,及 时喷洒 15%茚虫威乳油 2500~3500 倍液、24%溴虫腈悬浮剂 1500~ 1800 倍液、22%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 4500 倍液、10%氯氰菊酯 乳油 3000 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 3000~5000 倍液。 

二、茶尺蠖 

学名 Ectropis obliqua Prout (=Boarmia obliqua hypulina Wehrli),属鳞翅目,尺蠖蛾科。 别名 拱拱虫、拱背虫、吊丝虫。 分布 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福建等地。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11mm,灰白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头、胸 背面厚被鳞片和绒毛,翅面疏被茶褐色鳞片。前翅具黑褐色鳞片组成 的内横线、外横线、亚外缘线、外缘线各 1 条,弯曲成波状纹,外缘 线色稍深,沿外缘有黑色小点 7 个;后翅有 2 条横纹,外缘有 5 个小黑点。卵椭圆形,初产时为绿色后变黄绿,再转为灰褐色,孵化前为 黑色,常数十粒至百余粒成堆,上覆白色絮状物。初孵幼虫黑色,胸、 腹部各节均具白纵线及环列白色小点。二龄幼虫体黑褐色,白点白线 消失,腹部第一节背面具 2 个不明显的黑点,第二节背面生 2 个较明 显的深褐色斑纹。三龄幼虫茶褐色,腹部第一节背面的黑点明显,第 二节背面有 1 个黑纹呈八字形,第 8 节背面亦有不明显的倒八字形黑 纹。四至五龄幼虫呈灰褐色至深褐色,自腹部第 5 节起背面出现黑色 斑纹及重菱形纹。蛹长椭圆形,赭褐色,臀棘近圆锥形,雄蛹臀棘末 端具一分叉的短刺。 

危害状 :幼虫主要取食嫩叶和成叶,大发生时可将茶树老叶、新 梢、嫩皮、幼果全部食光。幼虫孵化后爬至茶树顶部叶缘或叶面咬食 表皮和叶肉,二龄后咬食叶片成 C 字形缺口。 

发生规律 :浙江、安徽、江苏 1 年发生 5~6 代,以蛹在树冠下表 土内越冬。翌年 2 月下旬至 3 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4 月初第一 代幼虫始发,危害春茶。浙江杭州 1~6 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 4 月上 旬至 5 月上旬、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6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7 月下旬 至 8 月下旬、8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9 月中旬至 11 月上旬,第二代后 世代重叠,全年主害代为第四代。7~9 月夏秋茶期间受害重。幼虫清 晨、黄昏取食最盛。

防治要点 :(1)物理防治:在茶尺蠖越冬期间,结合秋冬季深耕 施基肥,清除树冠下表土中的虫蛹;利用成虫趋光性,用频振式杀虫 灯在发蛾期诱杀成虫。(2)人工捕杀:根据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放鸡吃虫或人工捕杀。(3)生物防治:对一、二、五、六代茶尺 蠖,提倡施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一至二龄幼虫期,每亩喷施 核型多角体病毒 150 亿~300 亿个核型多角体病毒或苏云金杆菌制剂 1 亿个孢子。(4)化学防治:该虫一、二代发生较整齐,因此要认真 做好防治工作,在此基础上重视 7、8 月防治。在幼虫三龄前施用 2.5% 鱼藤酮 300~500 倍液、0.36%苦参碱水分散粒剂 1000~1500 倍液、 苏云金杆菌(Bt)制剂 300~500 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 3000~6000 倍液、15%茚虫威乳油 2500~3500 倍液、24%溴虫腈悬浮剂 1500~1800 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 6000 倍液或 20%除虫脲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该虫喜在清晨和傍晚取食,在 4~9 时及 15~20 时蓬面扫喷药 剂效果好。 

三、黑刺粉虱 

学名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属半翅目, 粉虱科。别名 橘刺粉虱。 分布 分布于中国各产茶地区。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l~1.3mm,复眼红色,体橙黄色,覆有粉状 蜡质物。前翅紫褐色,周缘有 7 个白斑;后翅淡紫色,无斑纹。卵短 香蕉形,基部钝圆,有一短柄与叶背相连。幼虫椭圆形,黑色有光泽, 背面隆起,周缘有白色蜡圈。一龄幼虫体背有 2 对白色蜡毛,粗看似 2 条白线;二龄和三龄幼虫体背分别有 10 对和 14 对刺。蛹体形和体 色与幼虫相似,长约 lmm,周缘白色蜡圈明显,背面显著隆起,有 19对刺,侧面有 10 对(雄)或 11 对(雌)刺,呈放射状排列。 

危害状 主要以幼虫在叶背吸取汁液进行危害,其分泌物常诱发 煤病,局部茶区发生严重时,茶园呈一片黑色,新抽出的芽叶瘦小, 甚至茶芽不发,严重影响茶叶产量。 

发生规律 :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湖北 1 年发生 4 代,以老 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 3 月化蛹,4 月中旬成虫羽化,卵产在 叶背面。杭州一至四代幼虫的发生盛期分别在 4 月中旬至 6 月下旬, 6 月上旬至 8 月上旬、8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10 月中旬至越冬。黑翅 粉虱喜郁蔽的生态环境,在茶丛中下部叶片较多的老龄茶园中易发 生,在茶丛中的虫口分布以中下部居多。 

防治要点 :(1)物理防治:在成虫期可用黄板诱杀,每亩 20~ 25 块。(2)田园管理:适时修剪、疏枝、中耕除草,增强树势,增进 通风透光,抑制虫口数量增加。(3)生物防治:天敌韦伯虫座孢菌对 黑刺粉虱幼虫有较强的致病性,使用浓度每毫升含孢子量 2 亿~3 亿 个,防治应在一、二龄幼虫期。(4)化学防治:防治适期为卵孵化盛 末期,喷 10%联苯菊酯 5000 倍液、15%茚虫威乳油 2500~3500 倍液或 24%溴虫腈悬浮剂 1500~1800 倍液。防治成虫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 幼虫期提倡侧位喷药,药液重点喷至茶树中、下部叶背。 

四、茶橙瘿螨 

学 名 Acaphylla theae Watt, 异 名 Acaphylla steinwedeni Keifer,属蜱螨目,瘿螨科。 别名:斯氏尖叶瘿螨、茶刺叶瘿螨。分布:分布于中国各产茶地区。 

形态特征:成螨体小,肉眼看不见,体长约 0.14mm,橘红色,前 端较宽,向后渐细呈胡萝卜形,头端有 2 对足,腹部密生皱褶环纹, 腹末有 1 对刚毛。卵球形,直径约 0.04mm,白色透明呈水晶状。幼螨、 若螨乳白色至浅橘红色,体形与成螨相似,但腹部环纹不明显。 危害状:以幼、若螨和成螨刺吸茶树嫩叶和成叶的汁液进行危害。 受害叶片失去光泽,叶色变浅,叶正面主脉发红,叶背面出现褐色锈 斑,芽叶萎缩、僵化,受害轻时,茶叶产量品质下降,受害重时,茶 芽不发,无茶可采。 

发生规律:在全国各茶区发生普遍。浙江 1 年发生 25 代,从卵、 幼螨、若螨和成螨等各种螨态在茶树叶背越冬,世代重叠严重。浙江 全年有 2 次明显的发生高峰,第一次在 5~6 月,第二次一般在 7 月 中旬至 9 月。全年以夏、秋茶期危害最重。 

防治要点:(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茶园管理,及时 分批采摘,清除杂草和落叶,减少其回迁侵害茶树。茶季叶面施肥, 氮、磷、钾混喷,抑制螨口发生,旱期应喷灌。(2)生物防治:保护 利用自然天敌,主要是田间食螨瓢虫和捕食螨;用韶关霉素乳油 400 倍液喷洒。(3)化学防治:秋茶采后每亩茶园用 45%石硫合剂晶体 250~300 倍液喷雾清园。加强调查,掌握在害螨点片发生阶段或发生 高峰出现前及时喷药防治。可用 24%溴虫腈悬浮剂 1500~2000 倍液、 57%克螨特乳油 1500~2000 倍液喷雾。注意农药的轮用与混用。

五、茶饼病 

危害特点:以半高山、低洼密闭茶区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嫩叶和 嫩梢,病斑初为淡黄色半透明小点,后渐扩大为表面平滑且有光泽的 病斑,直径为 2~10 毫米,并向下凹陷,同时叶背病斑处突起呈饼状, 产生灰白色的粉状物。病健部分分界明显,最后病斑变为暗褐色或紫 红色溃疡状,甚至形成孔洞,叶渐枯萎凋落。 

发生规律;茶饼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它对高温、干燥和强烈 光照敏感,因此该病的分布有区域性,当气温在 16~20℃范围内,湿 度在 85%以上时最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适当修剪,对受害较严重的茶树修剪掉病枝叶,并集 中烧毁处理;生产茶园发病初期喷用 70%甲基硫菌灵 1000-1500 倍液, 连喷 2-3 次,或每季采茶后喷施波尔多液,喷后 20 天方可采摘;加 强茶园管理,开沟排渍,保持茶园通风,清除杂草、枯枝,适当增施 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病力。

  六、茶炭疽病 

病 原 Discula theae-sinensis(Miyake) Moriwaki & Sato=Gloeosporiem theae-sinensis Miyake,属半知菌亚门,黑盘 孢目,盘长孢属。 分布 分布普遍,日本、斯里兰卡等世界主要产茶国和中国各产茶 地区均有发生。 

症状: 发病时,成叶和老叶边缘或叶尖产生病斑,初为暗绿色水 渍状,后转黄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的不规则形大型斑块,其上散生黑色细小粒点,病健部分界明显。 

病原特征 分生孢子盘为黑色,直径 80~150μm,其中排列有许 多分生孢子梗。孢子梗为丝状,无色,上生 1 个孢子。分生孢子呈纺 锤形,无色,单胞,小型,大小为(3~6)μm× (2~2.5)μm,两端 尖,内含 2 个油球。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中越冬,翌年当气 温升至 20℃、相对湿度 80%以上时形成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温度 25~27℃,高湿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病。全年以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发 生最重。树势衰弱及管理粗放的茶园,采摘过度、遭受冻害的茶园, 均易发病。一般大叶品种抗病力强,偏施氮肥的茶园发病也重。 

防治要点: (1)加强茶园管理,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避免偏 施氮肥;注意茶园清沟排水,提高茶树抗病力。(2)在新梢 1 芽 1 叶 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25%咪鲜胺乳油 1000~1500 倍液或 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喷雾。 

七、茶毛虫 茶树重要的食叶类害虫之一,以幼虫取食茶树成叶为主,影响茶 树的生长和茶叶产量。 

发生特点:茶毛虫一般以卵块在茶树中、下部叶背越冬,少数以 蛹及幼虫越冬,年发生 2-3 代。卵块产于茶树中、下部叶背,上覆黄 色绒毛。幼虫群集性强,在茶树上具有明显的侧向分布习性。一、二 龄幼虫常百余头群集在茶树中、下部叶背,取食下表皮及叶肉,留下表皮呈现半透明膜斑;蜕皮前群迁到茶树下部末被害叶背,聚集在一 起,头向内围成圆形或椭圆形虫群,不食不动,蜕皮后继续危害;三 龄幼虫常从叶缘开始取食,造成缺刻,并开始分群向茶行两侧迁移; 六龄起进入暴食期,可将茶丛叶片食尽。幼虫老熟后爬到茶丛基部枝 桠间、落叶下或土隙间结茧化蛹。影响茶毛虫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主 要是气候条件和天敌数量,其中茶毛虫黑卵蜂、细菌性软化病及核型 多角体病毒是主要的天敌。

防治方法:1、摘除卵块和虫群,在 11 月至翌年 3 月间人工摘除 越冬卵块,同时利用该虫群集性强的特点,结合田间操作摘除虫群; 2、灯光诱杀,在成虫羽化期安装杀虫灯诱蛾,减轻田间虫口数量;3、 药剂防治,掌握在低龄幼虫期前喷药,药剂可选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 病毒、0.6%苦参碱水剂 800-1000 倍液、10%联苯菊酯水乳剂 3000 倍 液和 2.5%溴氰菊酯乳油 2000-3000 倍液等。

八、茶刺蛾 

我国刺蛾类的一种重要害虫,我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分布,在浙江、 湖南、江西等省年发生 3 代,在广西发生 4 代。以幼虫取食成叶危害 茶树,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叶产量。 

发生特点:茶刺蛾以老熟幼虫在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 冬,1 年发生 3-4 代,成虫主要栖息在茶丛下部叶片背面,有较强的 趋光性。卵散产于茶丛中、下部叶片反面叶缘处。一、二龄幼虫活动 性弱,一般停留在卵壳附近取食茶树叶片下表皮及叶肉,残留上表皮, 被害叶呈现嫩黄色、渐转枯焦状的半透明斑块;三龄后取食叶片成缺口,并逐渐向茶丛中、上部转移,夜间及清晨爬至叶面活动;四龄起 可食尽全叶,但一般取食叶片的 2/3 后,即转取食其他叶片。幼虫老 熟时转移到茶丛枯枝落叶或浅土间结茧化蛹。茶刺蛾危害一般以第 二、第三代为害较重,气候条件及天敌因子对茶刺蛾种群的消长有较 大的影响,其中以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制约作用强。 

防治方法:1、清园灭茧,在茶树越冬期,结合施肥和翻耕,清 除或深埋蛹茧,减少翌年害虫的发生量;2、灯光诱杀,利用茶刺蛾 成虫的趋光性,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应掌握在二、 三龄幼虫发生期喷施,药剂可选用 8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 剂 800-1000 倍液、2.5%高效绿氟氰菊酯乳油 2000-3000 倍液、和 0.6% 苦参碱水剂 800-1000 倍液等。

夷陵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张春蓓 

二〇二一年七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