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技科普
春季渔业生产管理要点
服务中心 发布    浏览1089次   2021-02-22发布

春季气温开始逐渐升高,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是水产动物防病促长,提高成活率和品质的关键时期。抓好春季渔业生产管理,能有效促进水产动物提早摄食、恢复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对于全年的渔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春季渔业生产管理要点如下:

一、种苗生产

(一)做好亲本培育

春季是水产苗种需求量最大的季节,为满足春季有足够的优质种苗用于养殖生产,尤其是保障种苗的质量,近期需要进一步强化优质亲本的选择和培育,主要是亲本的营养强化工作。鱼类因生殖腺发育的需要,对一些营养素的需求会不同,应该根据不同品种的亲本营养需求,投喂相应的饲料,适当增加维生素E、维生素C。特别要预防亲本饲料霉变,开封的饲料要及时用完,未用完的要密封保存。环境调控方面需要注意水温、水质和水位。

(二)做好苗种繁殖

苗种的繁殖是保障春季生产的重点,春季是大多数水产品种的繁殖季节,及时掌握季节变化,合理安排生产非常重要。根据春季水温等环境条件变化情况,制定精准的“水温+流水+营养”综合促熟措施,诱导亲鱼性腺发育成熟自然产卵或利用激素诱导产卵。春季时冷时热,容易鱼卵冻死或发生水霉疾病,要注意保温,或者根据天气预报,开展鱼苗繁育。鱼苗孵化时用水要经过70-80目的尼龙筛绢过滤。  

(三)做好苗种、鱼种培育

1.及时规划苗种生产计划:按照苗种需求订单制定生产计划,不要盲目扩大或缩减苗种生产数量,保障养殖生产苗种供给。

2.精心培育:苗种培育过程中,制定适宜的培育密度、精准的饵料投喂策略,加大换水量,同时可添加微生态制剂调控水环境,促进苗种健康生长,提高苗种成活率。

3.严格防控疫病发生:做好育苗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测工作,进出车间需消毒,不将病原带入育苗系统。

二、养殖生产

(一)做好水质调控

在春季,外界环境相对不稳定,天气变化频繁,昼夜温差大,水温变化较大,这个时候水质调控非常关键。

1.及时调水:随着天气渐暖,温度回升,要不断加水,提高水位。工厂化养殖春季升温期注意控制养殖池升温速率。

2.及时增氧:特别是高密度囤鱼池塘,适时增氧尤其重要。

3.及时施肥:有机肥料必须充分发酵和消毒。做到少施、匀施、勤施。晴天上午施肥好,不在阴天、雨天施肥。

(二)做好种苗放养

放养种苗要求数量充足、规格大小合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且是符合养殖要求的优良种苗,这是春节生产的关键所在。

1.适时放种:工厂化、池塘养殖条件下,应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特性,在水温适宜时进行苗种放养。

2.选择良种:俗话说,“种好半塘鱼”,要选择健康活泼的优质苗种。

3.控制密度:不同养殖模式放苗密度不同,需控制放苗密度,避免发生因密度引发的胁迫性疾病。以大口黑鲈为例,圈养模式下,以2700-3200尾/圈为宜,流道模式下,以20000-25000/槽为宜,帆布桶循环水养殖模式下,以100-120尾/平方米为宜,工厂化设施养殖模式下,以100-150尾/平方米为宜,

(三)做好饲料投喂

选择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及时观察摄食情况,根据气候条件、水质、不同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及时检测池底水质指标。大部分地区的大宗鱼类由于越冬期间没有投喂,养殖鱼类的体质较差。越冬后尽早启动投喂,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越冬后的初期,由于鱼类体质较弱,可适当使用一些优质饲料,如鱼粉、鱼油含量稍高一点,可适当提高投喂频率。特色鱼类鳜等肉食性鱼类初期投喂鲮鱼苗、团头鲂鱼苗作为开口饵料鱼,要注意饵料鱼的消毒。在春季气候急剧变化导致应激时,可适度降低20%-50%投喂量。

三、病害防控

(一)不同生产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

1.育苗期间措施。在水产育苗过程中要做好相关消毒工作。一是使用含碘、氯消毒剂或臭氧处理,对鱼类受精卵进行消毒。二是对养殖器材等进行消毒。三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防止外源病原生物进入生产区。

2.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底层水体上翻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避免因水质恶化引起的缺氧问题。二是降低密度。适时通过分塘、销售、加工、冷藏等措施,减少成鱼存塘量,降低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对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成鱼,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增加免疫力的正规添加剂。

(二)科学合理用药

一是根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0年1号》《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0年2号》选择已批准的水产养殖兽用药,严禁使用禁用药。二是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三是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例如:生石灰为碱性药物,不宜与含氯药物、含碘药物、硫酸铜和敌百虫同用,虾、鳜鱼养殖塘禁用敌百虫,大口黑鲈、乌鳢养殖塘慎用敌百虫。

(三)加强重要种类疫病防控

1.鱼类。春季应关注水霉病、烂身烂鳃和白皮等细菌病,寄生类纤毛虫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措施。

烂身病、烂鳃病和白皮病等细菌病通常由假单胞菌、柱状黄杆菌等细菌引起,在病灶部位引起腐烂症状,常在水温15℃左右时开始发病。为避免疾病发生,可在苗种下塘前使用消毒类药品消毒。

寄生类纤毛虫病多由车轮虫、斜管虫、累枝虫和小瓜虫等纤毛虫寄生而引起,肉眼往往无法直接观察到病原体,常在水温15℃以上开始暴发。车轮虫、斜管虫和累枝虫病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因此养殖户更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等工作,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与生物量,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疾病暴发时,可使用杀虫药品进行防治。

小瓜虫病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预防和检测是防控的关键。发现虫体时,可多次使用驱虫药品驱离虫体。已经严重感染的,要保证水体环境的适宜与稳定,以增强养殖鱼类的体质和免疫力,合理使用药物刺激虫体脱离鱼体,利用小瓜虫生活史特征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从而减少患病鱼的死亡,减少损失。

2.虾类。春季应关注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加强养殖水体状况监测,每天至少检测一次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等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低溶解氧、高pH和低pH会造成养殖虾组织损伤,高氨氮和亚硝氮表示养殖池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可能产生大量的条件致病病原,如弧菌等,要通过底层增氧、消毒、使用生石灰等措施修复养殖生态。加强养殖水体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监测,每天至少检测一次。对于有害藻类容易发生的养殖地区和模式,可适当投放罗非鱼控制蓝藻等有毒藻类的发生。

预防温度变化导致养殖克氏原螯虾暴发白斑综合征,通过投喂维生素C等提高虾抗应激能力,通过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溶解氧浓度、调控水质等措施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四、投入品及养殖成品运输

(一)做好苗种运输

做好苗种运输计划。苗种生产企业尽量与物流企业对接,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保障苗种运输至养殖企业。加强与各地渔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对接,协同做好苗种保障和运输安全工作。

苗种运输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运输方法、使用何种交通工具,都必须严格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二是苗种在运前要停食锻炼;三是注意调好水温和水质,苗种在放养前,确保养殖池水体与运输水体水温相差2℃以内,尽量降低苗种胁迫;四是保持溶氧充足,不添加麻醉剂;五是虾苗种运输过程注意防止相互挤压。

(二)做好商品鱼运输

1.器械消毒:水产品装车中使用的器具(鱼框、鱼网等)、包装材料(塑料筒袋、储运水槽等)、防水衣裤等使用前应清洗干净,并采用相应浓度消毒剂流动冲洗或浸泡消毒后,再进行使用。

2.运输管理:根据品种不同设定合理运输温度,在气温升高时适当降低运输密度。在运输途中需要换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一般不超过容器装水量的1/2,最多不超过2/3。

(三)做好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

做好水产养殖投入品计划和运输安排,运输前适当消毒,保障人员安全。饲料运输时,装车完毕后要马上盖好篷布,以遮挡烈日曝晒和防止天气突变。春季雨水较多,运输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湿,司勤人员要戴口罩、勤洗手,必要时选用84消毒液对饲料和肥料的外包装、渔业机械、网具和车辆进行喷雾消毒,对特殊动保产品外包装选用75%酒精进行擦抹清洁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