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您身边的科技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农安资讯
宜昌市夷陵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情况汇报
浏览150次   2024-03-13发布

夷陵区人民政府   刘  宁

(2023年8月11日) 

各位领导:

根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验收工作安排,现将夷陵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强基固本,“四级网格”铸实农安堡垒

一是健全区级农安监管机构。认真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相关要求,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夷陵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41名,全面指导全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二是推进乡镇农安监管改革。2017年我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成立各乡镇农技分中心,加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核定农安监管事业编制38名,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作。

三是落实村级农安协管制度。在全区200个涉农村(居)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点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服务点,各服务点聘请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负责辖区内市场主体摸排服务、日常巡查、组织培训等工作。统一印制工作手册并组织学习,明确村级协管员目标责任和考核办法。

四是提升企业农安自主水平。动态建立农产品生产主体和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重点监管目录,在生产经营主体设置农安负责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员,具体负责企业内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把控。在50多家生产主体建立了农残检测室和兽医室,由企业自行开展农药残留、瘦肉精等快速检测,有效提升了生产经营主体农安自控能力。

(二)源头管控,“四端发力”健全管控链条

一是生产端抓宣教。以高素质农民培育和送科技下乡为载体,每年举办农残快速检测操作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培训等各类主题培训班。集中或一对一培训超过1.2万人次。每年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海报1万余份、各类宣传资料10万份,通过短信推送等方式开展线上宣传,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宣教水平。

二是追溯端广覆盖。自2019年起推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运用,以“果菜茶”农产品为重点,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在规模生产经营主体推行“纸质追溯+电子追溯”的合格证出具模式,纸质合格证实现全覆盖,逐步实现合格证及追溯凭证电子化。目前,全区在国家平台注册“三类主体”335家,十大类农产品生成追溯批次4570个,涉及产品4万余吨。

三是投入端严标准。结合农资打假和农药经营许可集中换证,对全区300余家农药经营门店进行清理整顿,关闭不规范农药经营门店120余家。2022年建设部级农资经营示范门店6家,区级15家,兽药GSP示范门店2家。根据《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我区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茶叶用药目录,在邓村等茶叶主产乡镇禁售禁用草甘膦、甲拌磷等16种农药。每年抽检投入品样本超过30个,全面保障用药安全。

四是销售端壮主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主体组成联合体。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一社三联”(即联合社,联合作社、联市场、联政府)模式,全面提供金融服务、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对接等服务。2021年10月,成立夷陵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全区所有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逐步进入联合社。

(三)标准生产,“四化共抓”奠定优质基础

一是企业规范化。全区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制度统一上墙、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人员明确、农业投入品管理规范、生产过程档案记录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自检或委检)全面推行、产品上市全程电子化追溯。

二是基地标准化。制定推广精品桔园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生态茶园建设及加工提质集成技术等19项农业主推标准化技术。先后发展柑桔专业镇3个和柑桔专业村66个,通过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17万亩,出口基地注册登记2.3万亩。发展茶叶专业乡镇3个和茶叶专业村42个,高效标准茶园13万亩。认定部级标准化养殖场2家,花园式牧场24家。三大产业培育了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1家、市级龙头企业59家。

三是产地生态化。全面践行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2022年底建成高标准农田34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机肥使用比例达80%,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76.73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8.7%,农兽药包装废弃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置率分别达到80%、100%,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广面积30万亩。

四是产品优质化。出台《关于印发夷陵区名牌创建和标准创新奖励办法的通知》,对品牌创建、“两品一标”认证、标准创新给予奖励。全区认证宜昌蜜桔、殷家坪蜂蜜、宜昌白山羊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8个,绿色食品67个,有机食品5个。涌现出金香品雪、晓曦红、峡州碧峰等10个中国驰名商标。

(四)亮剑维安,“四项举措”强化农安监管

一是强化监测。常年开展定性检测超过4.5万批次,实现辖区内重点监管主体全覆盖和重点主体的重点产品全覆盖。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每年开展定量检测分别达到700批次、500批次。每年积极配合国家、省、市抽检约200批次。

二是强化监管。组织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安等多个部门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整治专班,分时段开展茶叶专项整治、生猪等畜禽产品专项整治、蔬菜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柑桔收储运加工环节专项整治。

三是强化执法。加大对涉农领域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每年累计出动监管执法人员超过2000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主体超过1000余家次。2021年查办涉农案件26件,其中农资案件13件、农安案件3件;2022年查办涉农案件37件,其中农资案件7件、农安案件2件。

四是强化联动。我区于2019年率先在全省启动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由农业农村和综合执法部门联合出台《行政执法协作细则》《关于行政处罚案件移送协作制度》等文件。督促市场开办者和入场销售者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履行进货查验义务,推动农产品基地准出、市场准入相衔接,实现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管理。

(五)创新驱动,“四大特色”打造创建高地

一是无纸化出证全国先行。夷陵区于202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无纸化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B证)试点工作。2021年,全国无纸化出证(B证)现场会在夷陵召开。2022年完成生猪产地检疫59.2万头,家禽175.1万羽,生猪屠宰检疫8.6万头,外调生猪产品4701.6吨。

二是合格证制度全面铺开。夷陵区已于2020年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截至目前,全区通过平台开具合格证3.5万余张,涉及农产品种类98个,种植业产品4.4万吨。

三是智慧化监管全面应用。在全省率先应用国家平台开展智慧化监管,依托“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平台,对区内重点监管目录实行季度巡查。2021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化监管现场会在夷陵召开。截至目前,累计在国家平台开展基地巡查1688次。

四是胶体金检测全省首推。2022年,在全省率先普及胶体金农残检测法,印发实施《夷陵区推广应用农产品胶体金免疫快检技术工作方案》,编制《胶体金检测农残十六合一操作流程》。结合我区农药使用现状,定制16合1的农残快检卡,重点在水果、茶叶、蔬菜三类农产品上实现16种农药残留的靶向检测。2022年,累计开展胶体金速测2504批次,监测合格率99.4%。2023年,为全面加强豇豆农药残留治理攻坚工作,采购果菜茶16合1农残快检卡2950批次,豇豆4合1专用检测卡50批次。

二、主要成效

一是责任更加紧实。我区不断摸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构。在监管上,成立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和乡镇农产品安全监管站;在执法上,组建区民生保障大队和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分局;在检测上,建立区公共检验检测中心。通过改革,建立了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检测机构和队伍。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每年区政府对乡镇和成员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

二是机制更加健全。通过四级网格化建设,全区建立了“区级有人查、乡镇有人管、村里有人盯、企业有人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三是保障更加充足。区政府逐年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仅区农安中心、民生保障大队、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常年一般公共预算就超过2000万元。同时,划拨180万元专项创建经费,全力保障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需要。

四是产业更加兴旺。我区通过开展省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后,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管控不断规范,农业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品牌效益得到彰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压实责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全面压实乡镇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者主体责任。

二是进一步强化培训。全面开展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贯活动,加大对重点主体的培训,逐步扩展到农户。

三是进一步加大抽检。积极与厂家对接,加大对靶向性检测的探索,利用胶体金快检,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监管关口前移。

四是进一步强化监管。结合夷陵区综合执法改革,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协作机制和行刑衔接机制。